上个世纪的八九十年代是个翻天覆地的时代,在改革开放的洪流中,有人抓住了机遇,从而一飞冲天,但也有人错失良机,只能苦苦追赶时代的脚步。但无论那种,大多都曾用尽全身力气去拼搏,去争取,只是世事难料,命运难知而已。
在我还不曾记事时,改革开放已经进行了十数年,有些地方已经发声了实质性的变化,其中作为先行者的广东最为明显。也是这个原因,当时无数人南下,包括村里的年轻人,父亲也在其中。
那时,如果不出去打工或者闯荡,就只有待在家里守着一亩三分地,看着春夏秋冬四季轮换,仅有能够产生收益的,就是富余的农产品。更早之前,没有多少外出打工的概念,因为无工可打,有也极其稀少,这种情况在开放之后有了变化。
任何一个地方总有一些脑子灵活,善于把握机会的人,在村里出现外出闯荡并有所成就之后,消息很快就在村里传遍了,毕竟村子就那么大,每天抬头不见低头见。有了开头之后,后面跟随的人自然就会出现,渐渐的,村里大半年轻人都想去外面见识一番。
就在这样的情况下,父亲也常年在外,每年春节之后就外出,除了过年,大约只有最需要劳动力的农忙时间才会回来。然而,无论什么时候,别人说的总是会和实际有偏差,而村里人素来好面子,大多只会在人面前展示最高的一面,不会轻易透露在外的不易。
因为身无所长,只会一门水泥工的技术,因此父亲只能在工地干活。在我年纪稍大,已经在读书的时候,假期和周末通常就是在他们工地里度过的。尚且在建的高楼总会有空出一部分浇好框架,只能填充的,那就是绝大部分建筑工人的住所。
还有一个情况,那会一切都属于起步阶段,管理存在较大的缺陷,因此很多老板和工地包工头只为一己私利拒不发工资,这种情况不在少数。有一年,父亲在外出打工时就遇到了这种情况。
在工地做了一年的活,除了基本的生活费用和上半年的工资以外,下半年的工资一分都没有拿到,更是在年关将近时发现老板和包工头跑路了。父亲和工友们既愤怒又无奈,在人生地不熟的他乡,身无分文根本生活不下去,只得回家。可是广东虽然临近江西,仍然千里迢迢,没有车费只能完全徒步。
那情景简直无法想象,完全就是沿途乞讨回来的,如果乞讨不到就只能饿着肚子。在走了半个月后,终于到了家长附近,却不敢直接回家。饥肠辘辘之下,父亲走到外婆家,外婆见状大吃一惊,来不及问仔细,因为父亲已经饿得不行了。
由于不是饭点,外婆拿来老家最常见的零食——红薯干,父亲也没有客气,狼吞虎咽,直到快吃不下了才停下来。平复下来的父亲向外婆诉说了遭遇,最后哽咽不语,外婆终于明白为何父亲如此状态。最后,外婆决定让父亲稍作休息,从自己本来就不富裕口袋里拿出一部分作为急用。
从那以后,父亲愈发谨慎,再三求证包工头靠谱才敢出去。其实这样的艰难父母遇过不在少数,最后都硬生生的挺了过来,虽说没有特别厉害的成就,在我心中依然是最厉害的人。
故事就到这里,因为那都是过去,生活还在继续,未来正在路上。我们之所以怀念过去,是因为过去的美好,过去能告诉或者警醒我们,最终还是要着眼于现在和未来。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