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比喻谬误

比喻谬误

作者: 随法行 | 来源:发表于2019-04-21 19:05 被阅读0次

    比喻谬误

        类比思维,是人类认知中极深层的思维模型。常说的,打比喻,是其具体体现。人喜欢打比喻,比喻打得好,道理再怎么抽象,也能通俗又易懂。如爱因斯坦的相对论比喻,一个男人与美女对坐一个小时,会觉得似乎只过了1分钟;但如果让他坐在热火炉上1分钟,却会觉得似乎过了不止1小时。这样的类比,似乎让人可以秒懂相对论,但get到什么,还得看个人。故比喻存在谬误的可能,不可谓小。

         比如,有人问,乳酪是什么颜色,若答如雪,此人去摸雪时,便会认为乳酪很冻;此人又问雪是什么颜色,若答如鹅毛,此人摸鹅毛时,便会以为雪会扑动;他要再问鹅毛是什么什么颜色,若答如白色贝壳,此人去摸白贝壳时,便会以为白贝壳很硬很滑。

       再看苏轼「日喻」一文,也有相同识见

    生而眇者不识日,问之有目者。或告之曰:“日之状如铜盘。”扣盘而得其声。他日闻钟,以为日也。或告之曰:“日之光如烛。”扪烛而得其形。他日揣籥 ,以为日也。日之为钟、龠亦远矣,而眇者不知其异,以其未尝见而求之人也。

    道之难见也甚于日,而人之未达也无异于眇。达者告之,虽有巧譬善导,亦无以过于盘与烛也。自盘而之钟,自钟而之龠,转而相之,岂有既乎?故世之言道者,或即其所见而名之,或莫之见意之,皆求道之过也。

    然则道卒不可求欤?苏子曰:“道可致而不可求。”何谓致?孙武曰:“善战者致人,不致于人。”子夏曰:“百工居肆,以成其事;君子学,以致其道。”莫之求而自至,斯以为致也欤!

    南方多没人,日与水居也。七岁而能涉,十岁而能浮,十五而能没矣。夫没者岂苟然哉?必将有得于水之道者。日与水居,则十五而得其道;生不识水,则虽壮,见舟而畏之。故北方之勇者,问于没人而求其所以没,以其言试之河,未有不溺者也。故凡不学而务求道,皆北方之学没者也。

    昔者以声律取士,士杂学而不志于道;今世以经术取士,士知求道而不务学。渤海吴君彦有志于学者也,方求举于礼部,作《日喻》以告之。

        我们想以比喻a,去说明事物A,那么A与a必有相似之处,但是,比喻毕竟是比喻,比喻再恰当,也不同于事物本身。故对待比喻,不可随意混过。需探究,比喻与事物到底何处相似?更为关键的是,要探究何处不相似?于相似处揣摩体会,不相似处「不延伸」。

        我们常犯的毛病是,相似处,不认真体会。六祖慧能听了「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就悟道了。而凡庸者听了此句,感触也有,但不去体会,又往别处去了。

        同时,于不相似处,我们又喜作对比、延伸、节外生枝,导致比喻失去了比喻的功能,反而引来谬误。

       所以,于比喻,细体会,不延伸。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比喻谬误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qewjg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