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编 左侧面 曾国藩的收入和支出
第二编,共三个章节来讲述曾国藩的经济情况
第六章:京官曾国藩的经济生活
入京前的风光
曾国藩家里是个什么样的收入水平呢?
嘉庆十六年曾国藩出生时,他家里共有一百亩田地,家里人口有多少?有祖父母、父母、叔婶、大姐,再加上他,一共八口人,人均十二亩半。是在祖父曾玉屏的手里发达起来了。虽然看似富裕,但是生活依旧清贫。
后来曾国藩参加科举考试的花销,对老曾家都构成了相当沉重的负担。道光十六年曾国藩到北京参考会试,没考上。第二年又一次上京,家中就拿不出路费了,和亲戚借了32吊铜钱才能上路,等他到了北京,只剩下3吊,这在当时赶考的人里,很少有人这么穷。
曾国藩家是什么时候由穷变富的呢?当然是从曾国藩中进士开始。道光十八年春,就是俗话说的点了翰林。
虽然中了进士,步入仕途,但并不是马上就有大笔收入。翰林院庶吉士两年之内是没有工资的。所以曾家经济翻身,不是靠的曾国藩的工资。
那靠的是什么呢?是曾国藩的进士身份。曾国藩成了进士,使老曾家有了几条收入渠道:
第一是接受馈赠,收受贺礼;
第二是借钱,大家都乐意借钱给他家;
第三,则是作为绅士调解民间的纠纷,也可以获得报酬。
第一是接受馈赠,收受贺礼
曾国藩点了翰林反乡一年,出去拜乡4次,共跑了3000多里地,分布从亲戚,官员、商家等 渠道筹钱。
为什么要筹钱?
因为进京当官路上雇佣马车要用钱,差不多100-200两,
清政府不但不提供住房和公车,甚至连官服都得你自己买。既然身为帝国官员,自然需要较为体面的住房、体面的服装,直至体面的仆人。这些也需要自己花钱。
除了接受馈赠,借钱,还有一个就是绅士调解民间的纠纷(干预地方公事)
绅士在中国底层社会一直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一般情况下,地方官接到民间普通纠纷的案子,通常不会开堂审案。一看民间这种小打小闹的事儿,通常会让当事人去找绅士们调解。做调解工作,是许多乡绅的主要收入来源。我们大致估计,曾国藩调解这类案子,每次可获得几十两银子。
为了进京当官,曾国藩四处拜客打秋风借钱,甚至不惜“包揽词讼”帮人打官司来赚钱。通过这些,他一共获得了两千多两的收入。
折算一下:一两白银的购买力相当于今天的二百元钱。
有了这些收入来源,曾家的经济情况才有了改变。
我们从这些也能看出来,当时的曾国藩也没有多高的觉悟。如果没有后来的经历,大概也是随波逐流、碌碌无为一生
入京后的窘迫
即便他有了两千多两,可入京后的生活依旧很窘迫。
在清代俸禄体系中,曾国藩这样的七品京官年俸四十五两。此外例支双俸,也就是开双份工资。加上四十五两“双俸”,不过为九十两。此外还有四十五斛(二十二点五石)“禄米”。数项相加,不过一百二十四两六钱五分。
那每年要花多少钱呢?
1、租房:曾国藩租房每年要花一百六十两银子。不吃不喝一年的俸禄还不够。
2、人情:道光二十一年,只这一年,曾国藩人情来往花费总计一百一十两。
3、买衣服:这项是较大的花销
这么巨大的赤字怎么弥补呢?一般来讲,有三种方式。一是收受外官的馈赠。二是借贷。三是利用手中权力,谋一点灰色收入。
其实曾国藩也可以多一些灰色收入,比如替外官跑官,但是他没有那么做。因为那时他已经立志“学作圣人”,所以他的金钱观有了改变。
那么除此之外,还有一项收入,就是到地方做“主考官”,就再曾国藩窘迫之际,他得了四川主考官的机会,获得了二千多两银子,这一次即解决了他的外债,也着实让他在金财上松了一口气。
曾国藩的京官生涯是一帆风顺的。在京期间,他十年七迁,傲视群曹,很快从一个普通进士迅速成为侍郎级(副部级)高官,这在道光年间是极为罕见的。不过,即使贵为侍郎,不主动伸手捞钱的曾国藩仍然不富裕。
从曾国藩的家书可以看出来,他很想回家却不能回家的原因,就是因为回家一趟要几百两,他实在是拿不出来。
这样的窘迫直到他母亲去世,他结束京官回京,都没有缓解,在京任职期间的借款,多年后才得以还清。
从曾国藩书信中判断,一直到同治三年,也就是离开北京十二年之后,曾国藩才把在北京欠的钱还清。当时他已经做了5年两江总督。
第七章 “不要钱”的“大帅”
相比起做京官,京官就是想赚更多的钱,也没有那么多机会。
曾国藩一生关键事件就是平复太平军 长达12年。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