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每天都在行走,我们从宿舍行走到操场,从操场行走到教学楼,我们都是正行走在自己的“生活之路”上“朝圣者”。
《行走,一堂哲学课》 图片来源网络法国哲学家弗里德里克•格鲁的《行走,一堂哲学课》是一本很优美的散文集。在格鲁笔下,行走被提升到了激发创造、唤醒内心的高度,同时也令迷惘的灵魂获得平静。无论悠闲漫步,还是沿计划好的道路健行,行走令我们暂时摆脱各种世俗的责任义务,回归简单的“移动两足动物”。文中讲述了关于伟大哲学家尼采、卢梭等人的行走故事,使书中哲学思想有了具体的实例。
行走.孤独
在《行走,一堂哲学课》中“孤独”这一章节中开篇引用了《骑驴漫游记》中的句子——远足应当独立完成,因为只有这样,你才是完全自由的,你可以任意停止或者继续,根据自己的偏好来选择行走的道路。在格鲁的笔下,行走是alone,而非lonely。当我们独自行走时,就会成为俩人同行。我们的身体和灵魂在进行对话。
在国道围栏上的涂鸦“加油,还有4公里” “加油,还有1公里了,挺住!” 我的身边只有来来往往的货车,除此之外空无一人。我只能不断的告诉自己在坚持一会,快到折多山的垭口了。从海拔2395米的康定到新都桥,必须翻越海拔4298米的折多山。这也是我第一来到海拔4000米以上的地方。用魔术头巾将头包裹起来,只露2只眼睛在外。沿着盘山国道,一步一步挪上去,走两步停一停,眼睛镜片常常被行走所呼出的热气所模糊。
仰望折多山 作者摄行走.自然
行走是alone,而非lonely。书中写道——当人们置身与自然之中,就会感受到一种自然力持续的召唤,仿佛周围的一切都在向我们致意,同我们交谈,吸引我们注意力。树木、花丛、斑斓的小路、微风的低吟、掷地有声的脚步。
我在梦中已想象了近千种与你见面时我的表情。竟没想到,当我真正见到时,竟有莫名的熟悉感。高耸的山脉和茂密的森林像我阔别已久的好友。我来到你面前和你打声招呼:“嘿!老友,我来看你了。这些年你过得怎么样?”
林芝密林 作者摄就如书中所说那样:现实的风景和书中的风景就如同琴弦上的两根弦,通过振动,奏出了和谐的音调,并且相互获取对方的能量,成为一种难以定义的推动力。
正因为行走,身体的感知变得极为的敏锐。能闻到空气中泥土的芬芳,听到雨滴忽大忽小的声调,手触摸到路上的冰凉的石头。在寂静的密林里,听到自己的心跳、呼吸与脚步的交织声。一步一呼一吸。走着走着,在某一个瞬间忘记已经走了多少个小时,忽略了还有多长时间才到达终点。只是纯粹的行走,每一步都能感受到土地的稳固性。纯粹的感受自然,前方的风景在呼唤着旅人。
我们会在行走中发现布满星辰的夜空或是其他自然景象,让我们对生活产生强烈的探索欲望。行走唤醒我们身上反叛的个性,诱发极端的感受:过度的疲乏与思想驰骋;躯壳的绽裂与极致的美景;沉重的步伐与激发的探索欲。
行走.朝圣
在“朝圣”这一章中观点认为——行走不是一次漫无目的的散步或者一场孤独的流浪,而是抵达。
洒脱行走,无畏前路,是因为有想抵达的远方。在路上看到许多朝圣者,他们用身体丈量土地三步一匍匐,两手、两膝和头匍匐着地,双手向前直伸。每伏身一次,以手划地为号,起身后前行到记号处再匍匐,如此周而复始。额头上有磕红的印子。我默默在他们的后面,手中的相机竟不忍按下快门,怕自己亵渎了朝圣者。
图片来源网络我们在黑暗中并肩行走,因为我们无法向别人甚至自己说清心中的圣地究竟是怎样。然而同样的朝圣热情使我们相信,也许存在着同一个圣地
——周国平
在路上行走,行走的过程就是一种朝圣。在行走时,人们会不由自主的忘记身份这一概念,也会抛开功成名就或者是 想成为某人的念想。不用在意他人的评价,没有社会世俗的压力与纷扰。在行走中人就是两只腿前行的生物,回归到动物的本能。通过行走,回归本心,重新审视与定义自己,达到自己心中的远方。
出发,上路吧!我们都只是一个行走者,仅此而已。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