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思维(二)

作者: 画萍生 | 来源:发表于2020-05-08 12:25 被阅读0次

    接上一章,我们继续说下思维的其它方面。

    多角色思维即是跨界思维

    开公司会议的时候,为什么要多个部门的负责人在场,一方面是要将信息与各部门负责人共享,体现了每个负责人的重要性,另一方面是需要大家集思广益,每个部门代表着公司发展所要注意事项的各方面,这样叫大家一起来开会,每人都能提出来更多别人不知道的信息,会使考虑得信息更全面,都是代表了自己部门观察到的现象或是待解决的问题。这样的好处是避免大家不信息共享,各顾各的各忙各的,公司是一个整体很难说一个部门出了大的纰漏与其他人没有关系。另外通过多视角多角色的观察和讨论,可以弥补每个人思维缺陷,在一定程度上防止思维盲点,并能注意到一些潜在的风险。出主意的时候,互相之间也能充分探讨可能性,思维碰撞从而激发思考,产生出更多新颖的好的点子。除此之外,还能让大家跳出自身角色限制,站在更高的角度来权衡利弊,减少进入某种思维误区中而产生的误判。

    我们每个人在决策自己人生重要的事情时,当然也希望能有一些高手为我们出谋划策,多提供各个方面的信息辅助我们决策,找到正确有利的方向,之所以很多职业规划师收费那么贵也正因为是这样的原因。而借助别人其重要的目的就是为了避免我们自己视角受限,考虑不到某些弊端,让自己通过多角度观察,多维度的思考选择到正确的应对策略,采取正确的行动。

    既然是为了这个目的,我们就可以通过采用角色思维的方式来达到。当我们不断分析了解各种角色的思维特点和长处,以演绎的形式代入到各角色中去,就相当于拥有了各式各样的头脑,从不同的角度来观察,更透彻的分析事情本身,为行动提供思路。每次遇到问题时就叫各个角色的头脑参加会议,我们就能以一己之力得出一个或多个融合了多领域、多方位,全新且全面的解决方案,这不正是跨界思维嘛。

    多角色思维还有个好处就是避免固定思维,当我们长期从事一种职业的时候,就习惯用这种职业的思维定式来分析问题,就像有的经济学家看什么问题都喜欢用经济学来分析,研究伯特·海灵格的家庭系统排列的家庭治疗师看一个人有问题什么都能扯到他的家庭问题上,这太有种手里拿个锤子看什么都是钉子的既视感,我很反感这样的生拉硬扯,人是系统性的,怎么能用一种理论就能概括解释的清楚呢,但往往越是这样的生拉硬扯,还越是很多人坚定不移的相信。

    我在影视后期培训班学习的时候,遇到一个隔壁班教编程的老师,跑到我们班请教设计软件的用法,明明我们班里每人都学起来特别快的工具,他学起来就特别费劲,就仿佛听不懂我们老师跟他说的话一样,后来我就问我们老师:“他怎么这么简单都理解不了?”老师回答说:“程序员的思维就是这样,跟我们不同,你多接触几个就明白了。”后来我转行做了程序员以后,发现确实相对影视设计行业,有一部分程序员给人的感觉就是一根筋,还很单纯朴实,程序员确实很容易相处。不过为了应对这个复杂的社会,避免被角色固化了我们的思维,我们要多转化角色,换角度思考。

    想要学习其它角色的思维,最重要的是要和不同领域的人才多交流,这也是有些著名商学院比如斯坦福商学院、哈佛商学院、沃顿商学院等不从单一领域、单一学科招收学员的原因之一。我按照我所接触到的一些角色思维理念以及运用“小无相神功”也就是用产品经理思维去模拟其它角色思维的关键思维路径,给大家一个启发,作为一个引子,启发我们自己去探索发现并完善更多的角色思维。

    设计师逻辑思维:一个好的作品扣题是必要的,而太多人只是为了扣题而设计,忽略了很多的要素。要拥有一个优秀的设计师视野,这几个要素一定要注意到。1)关键灵魂;2)细节;3)与时俱进;4)故事张力;5)快。

    ·关键灵魂:作品最大的差异就是创作的灵感构思,这是作品的灵魂,是作品的亮点。就像迪士尼城堡一样,如果没有迪士尼的城堡,迪士尼乐园就和普通游乐场没太多区别,有了这座城堡,它就是标志,围绕它就能构建一系列的生态。而我们哪那怕不是迪士尼城堡,在城市里建一个雄伟的城堡,依然旁边会渐渐蔓延形成各式各样的生态圈层,这就是灵魂标志的重要性。

    ·细节:能区分一个熟手和一个没经验的设计师的另外一大区别就是细节,细节能力有时需要成年累月的积累才能掌握到精髓,如同炒菜一样,每道工序的先后顺序不同味道是不一样的,这也是精益求精的过程。日本的寿司之神,其实他出名的炒作点是出在细节上,用哪里的食材,哪里的调味料都是有讲究的。

    ·与时俱进:作为一个商业作品,按照当下流行的风格是保证设计不出错的保险法则。如果我们不是苹果公司,不是范思哲,没有引领潮流的能力,最好不要做另类的尝试,创作新颖的作品要冒风险和花费很长的设计时间。按照风向标做事,既节省精力和时间成本,也符合大众的审美胃口。

    ·故事张力:好的计一定是能讲出故事的,原研哉设计的方形的卫生纸,都能让他在《设计中的设计》中描述好几页纸,你能把一个卫生纸说的那么头头是道吗?让我们来感受下大神的设计:

    在抽取卷在四角形纸管的卫生纸时,一定会因为产生阻力而发出“喀哒-喀哒-喀哒”的声音。若是平常的圆筒状卫生纸,只要轻轻一拉,就可以很顺滑地抽下纸张来。这个设计的用心之处在于它造成的不便:因为四角形的卫生纸卷筒会产生阻力,这种阻力发出的信息和实现的功能便是节约能源。另外,由于圆形的卷筒卫生纸在排列时,彼此间会产生很大的间隙,但是四角形的卷筒卫生纸就不会产生这一问题,这就使得人们在搬运或收藏卫生纸时也可以节省空间。…若我们去追溯设计概念的缘起、设计行为的发生,就会发现设计本身就具有批判性。如果大家能够从圆形卷筒的卫生纸与四角形卷筒的卫生纸之间的差异中感受到这种批判性的存证,是我和设计师共同的荣幸。

    虽然他只说了方形有多好,而没有说传统卫生纸为什么做成圆形的便利性,我依然觉得人家故事讲得很有逻辑和道理。哪怕做设计的人都明白是先想怎么把卫生纸革新,试试看中间的纸筒改成方形的可以不可以,然后做出来才发现有喀哒-喀哒的不便性,挖掘这样的好处,比如存放之类的,好讲故事。当然不好的点是没法在一般家庭和旅店中挂在墙壁上使用,设计的目的有时候就是为了满足追求标新立异的人群需要,当然任何事物都不能面面俱到了。

    ·快:商业化设计追求的就是快节奏,雷军说:“赶在风口浪尖上猪都能发财。”如果风头过去了,设计的再好,也可能丧失良机。尤其在中国,给设计师的时间很少,不是很宽裕,要想自己做一个符合自己价值观的作品,像达芬奇一样不断修改蒙娜丽莎直至完美,建议还是用自己个人的时间去完成,这样就摆脱了商业作品与个人向往的冲突了。

    数据分析师角色思维:我们为了让产品卖的更好,为了验证某个想法是否可行,最关键的事实根据就是看数据,分析数据背后隐藏的真实情况,数据是不会骗人的,给人误导的往往是不正确的数据采集和参与数据比对的属性项目选择错了。正常的数据分析不是说现阶段比上一个阶段的时间购买数量多,用户数多就够了,而是要看更细的数据结构,分析在哪个时间段数据开始增多,与性别、年龄有没有影响,与地域、文化有没有影响等等多个维度分析,最后得出一个结论是由于什么原因导致增长。比如我曾经待过的公司有一个产品总监就是将数据采集的一个非关键属性作为判断用户使用数量的标准,将这样的数据汇报了上去,结果导致了公司对真实情况的误判。再比如有一款APP用户虽然是增长了,但产品定位的用户群体是青年人,结果老年人下载安装的多了,如果缺少了年龄这个项目的信息采集,就会形成误判,认为用户反馈良好,其实也许是老年人为了抢点鸡蛋优惠券而去安装的。

    所以数据分析师的角色思维核心在于分析数据属性要尽可能做到全面,比较时要找对参考系,然后比较与参考系的哪个属性具有明显的差异,以这些差异点去深度分析产生的现象,还原最真实的情况,通过事实说话,为后续工作支持和决策提供依据。以此能给我们的启发是判断结论不要以偏概全,有时候错误的信息是相当致命的。

    医生角色思维:分析医生的角色思维我们就看最重要的一条,当一个人被送往急救室,我们是医生,该怎么办?这个时候最重要的一项原则就是先保命,不管影响这个人身体情况不好的原因有多少条,优先把这个人的命保下来才能考虑别的问题,没血了包扎出血的部位立即输血,没氧了检查呼吸道并上呼吸机,保持一种基本生命活动的体征,把病人从死亡线上先拉回来,再去考虑具体哪里产生了病变,人死了干其它事情都没有意义。那给我们的启发是什么?第一,无论一件事情有多大的问题,你也得冷静找到问题最紧要的部分看看能不能解决,如果最紧要的都解决不了,那这件事基本上就可以宣告放弃了。第二,任何时候不管是人活着还是企业活着,只要活着,其它的问题就都有解决的可能,放弃也是种解决办法,前提是先得能活下来。

    人事经理角色思维:人事经理在招聘方面要注意选用育留,选择很重要,有句话叫与其教一头猪爬树,不如找一只猴子,不是侮辱的意思,而是每个人能力侧重不同,没有无用的人,只有放错位置的人,只有把人放到正确的位置上,才能发挥他的巨大价值。另外要注意选择人才要德才兼备,而德要比才更重要,因为才能培养,而德是培养不了的。有的时候人事在面试时要调整给予对方的压力来观察面试者,因为面试时,两人的地位是不对等,通过减缓压力是为了引导对方将自己的原有才能发挥出来,避免对方紧张而发挥失常,这是看才能;通过故意给面试者一些压力,来观察对方在遇到怀疑、否定时的应对,能大致观察一个人的品德。当然气场合拍也很重要,如果你确实不喜欢面试者, 哪怕对方技术再好,也没必要招一个自己不喜欢的人来让自己过不去,你放心当你遇到自己不喜欢的面试者,对方也不会喜欢你,从你对他的下意识反应中对方也能感觉的到。

    人事经理很多人误以为他的主要职责就是为用人单位招聘人才,其实那只是该职位多项职能的其中一项,我曾经参加过人事经理方面的培训,因为人力资源管理有着六大模块:人力资源规划、招聘与配置、培训与开发、绩效管理、薪酬福利管理、劳动关系管理。在我看来相比产品经理在大学里没有具体的学科,项目管理没有明确的教材,人资管理在这方面很完善,有着很健全的体系结构,对于管理有着一套很好的理论内容。我挂着羊头卖狗肉,为的是偷师学艺。

    作为一个优秀的人事经理,关键不是别人福利怎么好我们也怎么好,别人薪资多高我们也多高,而是能设计一套贴合自己公司运作的一套人力资源制度,有钱搞福利这不是本事,要能在公司没钱的情况下依然把福利搞好,能通过合理的绩效考评制度,薪酬体系,福利制度营造一个良好的氛围才是本事。那这表示什么呢,人事就是企业的政治文化的设计者,如果把人事的职业也当作其它岗位一样按照工作任务去处理,你怎么做都做不好它,充其量就是一个挂着人事经理头衔的打工仔而已。

    人事经理的角色思维提醒我们要以政治的角度来观察决策事情,选人道德水平比能力更重要,这条道理可以用在对未来伴侣的选择上。遇到事情要考虑人性和心理,有时看似花了很多钱,但是反而让员工心生不满的情况比比皆是,学点心理学也是很有用的。

    销售经理角色思维:很多人误以为销售就是嘴皮子好才能做好销售,其实有些销售并不是舌灿如花,逻辑也并不缜密,但依然能卖出很多大单子,反而是那些把产品夸得天花乱坠的人销售不出去多少单子。人与人交往有时候就在乎一种感觉,经常看到一些非常诚恳的销售都能卖很多单子就是因为他的品质打动了客户。卖产品也是一种感觉,那如何让客户被我们这个刚化身为“销售”经理的人打动呢?就是要把自己当作是专家来跟客户交流。这就很有意思了,销售的角色思维首先要转化自己的角色思维,认为自己不是来卖产品的,而是来帮客户解决问题的专家,当把角色转变后,我们不是来给客户卖产品的,是帮客户选产品,不是给客户讲产品多好,而是讲知识,给客户建立一种信任感,就是告诉他行业“秘密”,他其实掌握的秘密是被你控制的信息量,但是他就有种自我掌控感,觉得拥有了可以判断你的产品确实比别的产品好的这样一种智能。

    我曾经遇到最搞笑的一个例子,就是我是真心去影楼拍照,但是我问的问题比他们的销售都专业,结果两个销售都对我表情不善,他们竟然把我当成了是竞争对手派来的摸底人员,那他们在自己没有搞明白专业的情况下,被客户“羞辱”转而将这种问题归咎于客户的头上,认为不是真实客户来减轻自己内心的不安,我真的觉得他们该去上上培训课再出来接单,有助于他们影楼“基业长青”。

    演员角色思维:既然要模拟其它角色,那么演员的思维模型必不可少。我们经常能看到网上评论,说谁谁演技太差,但是具体为什么演技差我们只能靠一种感觉,说不出内在的缘由,而这个缘由简单来说是好的演员演的是角色自身,不会演戏的演员演的是剧本。

    有句话叫最高的骗术是把自己都骗了,自己都百分百相信了,别人也就很难怀疑了。还说迪士尼的例子,经常有游客夸里面人员扮演的角色很漂亮,饰演公主之类角色的人会亲切地表示感谢。但是当遇到高冷的皇后时,她会瞟一眼游客,说:“我知道!”这样的代入感,完全不会让游客觉得不受尊重,反而会觉得自己在这个梦幻王国很真实,感到惊喜。

    接下来再说观众评论谁的演技差,说他差,不是在针对他,而是真的演得有问题。那个演员演出来的感觉很脱戏,让观众看起来觉得很假很生硬,不舒服,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觉呢?因为演员如果抱着对整个故事都了解的心态去演,他演得就是剧本,而我们在现实中是根本不可能知道后续要发生什么的,正因为不知道才能有真实的情绪流露。而我们熟知的那些演技差的演员,他们是在演情绪,而不是让角色的真实情绪通过自身表达出来。这就是好演员与差演员的区别了,好演员会认真分析自己演出角色的内心活动,行为习惯,通过剧本的每个细节分析这个人的人格特质,性格状态,从而将这个角色“附身”到自己身上,只有最开始的动作是脑中设计的,剩下都是以角色本身的真实心态本能应对。坏演员想的是我把这个剧本完全吃透,我一个字都不拉的记,每一幕都想好如何做动作,绝对不会演错。心里还想着看我多吃苦啊,网上竟然有人还好意思说我演技不好,唉,他们懂什么是演技吗?他们根本不懂我的苦我的认真。所以坏演员做的是看上去对的事,但是永远也达不到好演员的境界,做到的只是他自以为是的用心,不懂得真正该如何去用心。

    什么是好的演技呢,布拉德·皮特在他30多岁出演的《七宗罪》电影中,在电影尾声得知自己爱人被杀,以及爱人已有身孕时,嘶哑的声音和愤怒痛苦的神情,让观众看到的是一个真实经历过如此苦难的人物,随着他的演技,把观众的情绪也调动到了极致。

    通常来讲,每种角色都有非常好的思维模型来帮助他们完成日常工作和事务的处理,而我也只是列出了这几个角色的其中一到两点关键思维来抛砖引玉,希望能对你有所启发。限于主要目的是认识到角色思维的优点,就不再过多罗列了。如果有感兴趣的读者可以和我一起讨论,一起完善其它角色模型,也可以自己多了解下非自身所处行业的职业人员是如何思考判断和处理问题的,比如经济学家思维、数学家思维…世界上有太多种角色思维值得我们去学习和借鉴,兴许某一天你就能借助其它角色思维来帮你完成一次跨界思维,解决一个其他人解决不了的问题。

    要承认人之间的差异

    除了角色造成人对待事物的看法和逻辑不同,我们每个人之间本身是有差异的。遗传基因会影响我们的智力、性格、观念,除去天才这种特别高智商的和先天不足的低智商人群外,大部分人先天智力水平是相近的,呈现均衡的正态分布符合大自然的平均法则。而人脑的神经元有1000亿个,大脑从出生开始神经网络不断发展,到3岁时,突触连接的数目大概是1000万亿,此后突触数量逐步减少,大脑不再保留那些不常用、刺激少的突触,到14岁时趋于稳定。大脑会使经常用的突触变得又粗又强劲,所以脑子越用越好用是有根据的。突触是神经元间信息传递的桥梁,大部分神经元成年后是不能再生的,突触多,脑细胞之间传递信息就快,信息容易存储在不同的脑细胞中,一个脑细胞死了,其它脑细胞还记忆着这些信息,所以脑突触多的人,记忆力就比较强。但是如果成长发育期某些能力没有进行很好的训练,那这部分能力有可能将永远失去。曾经科学家做过一个实验,在一只猫成长发育的时期把它的左眼蒙上,等它长大后,这只猫的左眼神经系统永远比右眼差,这就是因为突触没有得到良好的开发酿成的后果。所以如果在成长时期断掉的突触太多,那对能力几乎是不可逆的损伤。我们经常会发现身边神经突触没有发育好的例子,比如我曾经带同事准备年会舞蹈,发现有些同事身体协调性极差,简单的动作都做不好,并且跳起来也没有美感,身体还很僵硬,没有律动。还有一些人大脑接受能力就很弱,正常人一天学会的东西,他得反复学好几天才能理解。

    我在读书圈里认识一个朋友,特别喜欢跟我说他觉得自己没有错,为什么别人都嘲笑他,他觉得那些人都很愚昧。我经常会给他认同的感觉,我告诉他:“你可以有一套自己的观念,只要能自圆其说就可以,但是如果你这套观念与普世观念不同,你要选择接受,如果你接受不了,就最好只找到认同你观点的那个圈子就好了,不用对着否认你观点的那部分群体去表达看法。”我为什么这么说呢,跟他尝试解释别人为什么嘲笑他的原因,他还是不能理解,还会与我辩论,我就明白了他是有突触没有发育好,就像是孔子故事里的三季人,在他的世界里缺少了另外一季。有的时候一个人本身的天赋悟性就决定了这个人能领悟世界到什么层次,这也就是佛学讲的是否具有利根器之人,哪怕这个三季人一直在读书,你放心他读的书大部分注意力会找验证自己想法的那部分理论,其它的部分会被忽视掉。所以想要帮三季人正确认识到还有第四季,那得帮他长出新的突触,并且打破他原有的世界观、认知体系,这非常困难,如果没有一些特别的经历让他开窍,几乎做不到,而且这个过程非常痛苦。那么三季人活的很快乐,干嘛非要让他变成四季人呢?所以我在第零章有说:人要么早点活明白,要么永远都不要活明白,否则等他年迈的时候再明白,就只能空留遗憾了。

    有一天,孔子的一个学生正在门外扫地,忽然走过来一个浑身绿装的人,他便好奇的看去,只见那人冲着自己就过来了,刚一靠近就问他:你是孔子的弟子吧?他回答道:是呀,你有什么事?那人接着说:请问一年有几个季节?孔子的弟子莫名其妙的看了一下那人,说:当然是四个季节了。那人很不理解的反问:明明是三个季节,你怎么能说是四个呢?于是两个人就为此争论了起来……

    争来争去,也没争出个什么结果,于是两人合计打个赌,谁错了就给对方磕三个头。

    他们便一起去找孔子理论,二人把事情的原委向孔子一说,绿装那人非常诚恳的和孔子说:就是这么个事,您是老师,您给凭个理,到底一年有四个季节还是三个季节?

    孔子看了一下那人,转过身对弟子说:一年确实是三个季节。

    那人,马上就开始跟孔子弟子理论:我说一年只有三个季节吧,让你不信,现在好了,赶紧给我磕三个响头吧。

    孔子的弟子看了眼老师,无奈的给那人磕了三个响头,磕完头,那人便开心的走了。

    孔子的弟子见那人走了,便回身问师傅,一年明明是四个季节,老师您怎么也说是三个呢?

    孔子笑了笑,对其弟子讲:您没看到那人,浑身是绿色吗?其实他是一只蚂蚱,春天生,秋天死,根本活不到冬天,你说他怎么能知道一年当中除了他所经历的三季外,还有一个冬季呢?你跟他又能争论出个什么结果呢?

    如果我告诉你现在还有人认为地球是平的,你会不会觉得不可思议?而且相信地球是平的这一个观点的人数量还不少。我向那位书友朋友表达的意思是,他可以承认自己的观点是正确的,但也不要排斥其他人的观点,试着去了解,去接纳,哪怕再不同意,在别人面前也要装得按大众的思路来行事,除非自己的社会地位达到了像乔布斯那样的高度,那就可以跟任何人去说,不用担心被别人嘲笑了,那个时候反而会被一些人追捧拥簇。这个世界是少数服从多数,多数服从精英的原则,在没被别人承认是精英的时候,要适应普世的价值观。如果这个世界大多数人都是神经病院里病人的想法,那我们现在的正常人就会被认为是不正常的了。正如托利得定理所说“测验一个人的智力是否属于上乘,只看脑子里能否同时容纳两种相反的思想而无碍于其处世行事。 ”而其实我们每个人在某一方面都会有三季人的表现,这就是认知偏误,我们只是部分思维是成长型的,那些自认为自己完全没有问题的思维,往往是固定型的思维。

    回想下我们什么时候有僵固型思维出现呢?

    曾经有个段子,说程序员的老婆让他把买回来的土豆一半削皮放锅里煮,结果就真的是“一半”削皮了…

    我们有时会处于这样的状态,并且确实认为自己做法没有问题。

    我做产品经理第二年,遇到了我的产品导师,他跟我说:“做产品经理,每年要把自己打碎重组,并且不哭几回就成长不了,什么时候你不哭了,说明今年也没什么成长。”那个时候,发现自己能力不如别人,别人想到了自己想不到,就会想自己怎么这么差劲呢,真的会为自己犯过的傻而伤心,难过掉泪。生活就是遇到再多辛酸,擦干泪还得继续前行。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区别就是 ,有的人是搭电梯上去,有的人是走上去,有的人是跪着上去,还有人是爬得上去。想要成长都需要经历自我怀疑、自我否定再到自我肯定这样重塑的过程,凤凰涅槃就是最好的比喻。过了几年,我遇到一个平面设计师,她感慨自己最开始设计不出来,想不出怎么满足客户需求,睡觉枕头都是湿的,头发一大把一大把的掉…这都是在长神经突触的过程啊,感谢那个曾经为梦想而奋斗过以及坚持到现在的我们自己。

    所以尽量不要去想的改变一个人,那会让你耗费很大的代价,而又无功而返。本来就不是一条道路的人,干嘛非要往一条路上凑呢?

    有则心灵毒鸡汤的故事是讲黄鼠狼在悬崖边的立了块牌子,上面写着:“不试着展翅飞翔你怎么知道自己不是翱翔苍穹的雄鹰? ”结果,黄鼠狼每天带着鸡过去,在悬崖底下等着鸡肉吃。想改变别人的人,有时未必是帮你,而是害你,或者说是利用你。

    承认人与人之间的不同,就是要经常想着换着思路去解决问题。那遇到我们确实站在真理的一方这样的情况,却没人相信你,甚至排挤你,诽谤你,你该怎么办?

    列宁说:“真理往往掌握在少数人手中”,当我们有时看到别人没有看到的问题,提出不一样的观点,别人会抵触是很正常的,因为每个人都是根据自己过往的经历产生的经验、学识、能力、甚至其它利益问题来看待。我们看别人是三季人的同时,也会有别人把我们当三季人来看待的情况发生,遇到这样的情况我们不必要将时间浪费在与他们辩论上,不需要让所有人都相信你,不需要证明你比别人强,时间是那么珍贵,能理解的就是志同道合的人,不能理解就保持沉默,逐渐用事实来证明自己就好了。

    事实上,当我们发起一个创新或者变革的时候,肯定会遇到观点不一致的阻力,这部分内容也会在灵感与创造的章节中描述。

    思维方法

    思维的工具和方法之前有提到反问法、5W1H分析法,SWOT分析等很多种方法,这里简单说下图表法、逻辑推理和思维模型。

    图表法

    通过图表法,我们可以将思维呈现变得可视化,从而将大脑释放掉一部分调用记忆的资源,更专注于梳理逻辑关系,分析问题,找到解决办法,常见的图表形式可以是思维导图、树状图、示意图、表格。

    思维导图

    树状图

    示意图

    表格

    逻辑推理

    逻辑推理最常用到的形式是类比推理、归纳推理和演绎推理。

    1、类比推理:根据两个对象在某些属性上相同或相似,通过比较而推断出它们在其他属性上也相同的推理过程。它是从观察个别现象开始的,因而近似归纳推理。但它又不是由特殊到一般,而是由特殊到特殊,因而又不同于归纳推理。分完全类推和不完全类推两种形式。

    2、归纳推理:归纳推理是一种由个别到一般的推理。由一定程度的关于个别事物的观点过渡到范围较大的观点,由特殊具体的事例推导出一般原理、原则的解释方法。

    3、演绎推理:是由一般到特殊的推理方法。与“归纳法”相对。推论前提与结论之间的联系是必然的,是一种确实性推理。演绎推理有三段论、假言推理、选言推理、关系推理等形式。

    通过类比我们可以做到知识的迁徙,遇到相似的问题可以举一反三;归纳提炼总结它们之间的特性和共性,为解决后续类似问题提供办法和思路;演绎是建立在足够的认知体系基础上,挖掘背后真实深刻的潜在规律。类比、归纳、演绎三者结合,可以作为我们底层逻辑的逻辑支撑点,用以找到事物发生发展的必然趋势。

    三段论推理是演绎推理中的一种简单推理判断。它包含:一个一般性的原则(大前提),一个附属于前面大前提的特殊化陈述(小前提),以及由此引申出的特殊化陈述符合一般性原则的结论。比如:

    ·大前提:所有鸟都会飞

    ·小前提:鸵鸟是鸟

    ·结论:鸵鸟会飞

    最后的结论是错误的,因此推断出这个大前提是不对的。人们根据三段论公理,总结出七条推理规则,使之成为判定三段论是否有效的标准。这里举了一个演绎推理的例子,要想熟练运用该方法具体内容可自行查阅。

    建立思维模型

    思维模型是人凭借外部活动逐步建立起来并不断完善着的基本的概念框架、概念网络。通过思维模型有助于我们认识思想形成的基本过程,同时便于我们记忆、提取,按照特定的思维框架分析思考大脑中的知识内容。

    我之前通过情绪五行的思维模型解释了情绪的相生相克关系,自从我明白了这样的逻辑后,每次有情绪出现的时候,我就会在脑海里浮现出五行情绪模型,然后去积极应对自身的情绪反应。为了把松知体系更好的表达和理解,我建立了两种思维模型图,即八面莹澈图和霁月图,为的是形象化的展示形成过程和构成的形态,能更好地建立脑中的知识体系结构,有利于思维的记忆和思考。

    八面莹澈图

    霁月图

    建立思维模型就是把现实世界中蕴含的逻辑理念通过不断概括提炼,反复求证,高度抽象,进而简化形成的概念框架模型。需要我们能够看穿隐藏在事物背后发生发展的规律,并找到与之匹配的抽象化词汇和图形,建立对应的关联关系。当我们不断运用自己抽象化能力,概括能力,去建立自我独有的思维模型,建立的模型越多,我们对世界万物的规律理解的就越深刻。

    思维误区

    我们在画画或是写文章的时候,如果你对着画面绘画了很久,当时觉得画的不错,但只要你出去转一圈,回来就会发现,这幅画还是有很多问题,有时候甚至发现都变形了,可就在散心之前你还觉得它很完美,没有任何问题。文章也是一样,当你发下手中正在写的文章,去做别的事情,再回过头来阅读就发现造句不通,不是缺字短句,就是读起来磕磕绊绊。这是因为思维定式和视觉疲劳导致的,这样的生理机制会让我们经常看不到一些错误的细节,进入思维误区。

    所以了解思维误区对行动的影响,有助于我们做出高效且正确的行动。导致思维误区有很多种效应,比如损失厌恶、光环效应、赢家诅咒、宜家效应等等,可以自行查阅,这里主要说两个误区:从众效应和锚定效应。

    从众效应:是指当个体受到群体的影响(引导或施加的压力),会怀疑并改变自己的观点、判断和行为,朝着与群体大多数人一致的方向变化。

    在《乌合之众》这本书中讲了一种观点叫“群体无意识”,意思是说当一群人聚集在一起,每个人的情感、欲望、本能,就会被无限叠加和放大,形成广阔的无意识之海。而单独个体的智力、个性等,就像是撒到海里的盐直接消失了。所以《乌合之众》因此提出,群众并不需要真理:“群众从来就没有渴望过真理,面对那些不合口味的证据,他们会拂袖而去,假如谬论对他们有诱惑力,他们更愿意崇拜谬论。凡是能向他们提供幻觉的,也可以很轻易地成为他们的主人。”

    其实个体在面对一致性的群体时想要提出不同意见所面临的从众压力是非常大的,以至于几乎不能冷静思考,但是当群体中意见并不完全一致时,从众的数量就会明显下降。

    从众效应最简单的例子就是三人成虎的故事,有一种方法可以训练自己,加强对从众效应的免疫力。有款游戏名叫“狼人杀”,这款游戏规则是根据发言找出潜藏在一群人当中的杀人凶手。要点在于根据发言者的神态、动作以及发言漏洞来判断发言者是不是凶手。很多时候人们怕输掉游戏就会在一些关键时刻,放弃自己所持观点从而跟随更多人的意见。如何判断自己是被正确的观点说服,而不是因为源于不敢驳逆众人的压力以及甩锅的心态而选择了更改自己的观点,是增强自己从众效应免疫力的一种有趣的训练方式。

    锚定效应:指的是人们在对某人某事做出判断时,易受第一印象或第一信息支配,就像沉入海底的锚一样把人们的思想固定在某处。

    其实锚定效应非常常见,比如你在淘宝上看对一个商品,如果大多数都是标价为200元,你就认为这个商品值200元,并不会想为什么定价200元,200元合理吗?这个效应更多的时候用在谈薪资的情况,一般有些面试者要价比较高,那这样用人单位就会受锚定效应的影响,就会在面试者讲的薪资要求往下浮动一部分,而不是自己内心期望招的人员薪资水平。

    自省

    从小我们就学“吾日三省吾身”的话语,让我们对自省可以说非常了解。帮我们突破思维误区,做到自我成长的方式就是自省,通过自省我们能纠正自己错误的认知,避免犯更多的错误。但是很多人把自省理解错了,单纯地把自我反省当做了一种复盘,认为通过对错误的事情用复盘的方式找出自己错误的原因根结并加以纠正,避免下次再遇到类似的问题再犯相同的错误就是自省。

    通过事实来验证自己当时的决策,判断自己的思考逻辑是否正确,是一种以自省的方式来纠正自己的办法,这样做固然没错,但是如果事实反应不出来对错,或者说我们不认为最后结果是我们自己的错,是客观原因的错,是别人的错,那我们会为这件事自省吗?换言之就是我们会为错的事反省,需要为对的事反省吗?

    就像前边提到乔哈里窗格的例子,老板觉得员工办事不利,各种揭员工短,言语上侮辱诋毁他,这个老板她还认为自己是为了员工好,也没有事实能证明她这样做有错,你觉得她会自省吗,她要是自省首先得能意识到自己这样做有问题。有些人就是自我感觉良好,结果把周围人都得罪遍了,她自己在自己的盲区象限里,然而她还天天想,别人哪里不对,我得怎么帮助别人,怎么纠正别人的错误。

    当我们为自己做错的事情反省时,本身就陷入到了一个陷阱里,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能清楚知道‘自己’做错了事,得先能判断出来自己是错的。如果事情本身是自己的错,但判断认为自己是对的,全是别人的错,我们再复盘调整,也改不了根本原因。“为自己做错的事情反省”这个前提,就让我们陷入到了不能完全自省的状态,能意识到自己错了本身就是一种高认知,而更多的人哪怕自己做错了,但是完全不觉得自己有错,他怎么能自我反省?咱们中国有句话叫甩锅,人天生就不喜欢背责任,就算有时候明明知道自己是做错了,但是只要把锅甩出去,那自己依然不用反省,还会对自己的投机取巧感到自豪。

    自省的意思是指检查自己的思想行为,检查其中的错误。也就是说根本不是去分辨哪些错了,哪些没错,是一视同仁的检查自己的思想行为,不仅要对自己认为错的事复盘,更多的是要对自己认为完全正确的事复盘,想想自己这么做真的对吗?如果我是他,我这么对他,他会怎么想,他有什么感受。

    而自省还不光有复盘的成分,它不仅是对事情发生后的自我醒悟,更多的是对自己错误思维的纠正,与复盘相比,复盘是一种弥补思维缺陷的方式,而自省更多的是对思维的颠覆,对原有认知的颠覆。

    陷我们于无知的恰恰是我们的已知。

    普洛克路斯忒斯(Procrustes)是古希腊神化中的一个强盗。他开设黑店,拦截过路行人。他特意设置了两张铁床,一长一短,强迫旅客躺在铁床上,身矮者睡长床,强拉其躯体使与床齐;身高者睡短床,他用利斧把旅客伸出来的腿脚截短。由于他这种特殊的残暴方式,人称之为“铁床匪”。当我们不能意识到自己的错误时,往往就像“铁床匪”一样,用一种看似可笑的方式维护自身的“正确性”而不自知。

    小孩子跟大人说话,大人根本不会听孩子的话,觉得小孩子懂得什么,而真当小孩子说对了,有的大人就觉得颜面无光,甚至还发脾气,不愿承认自己的错误。相比事情本身的对错,我们更需要的是意识到自己思维的弊端,我们人有那么多的思维误区,真的想要避免,就需要时时刻刻自我反省,就如前面所说的第一性原理一样,我们要回归到原点找原因。

    过去人们看到鸟在天上飞,觉得要模拟鸟的形态和动力机制来创造飞机,但是都失败了,哪怕聪明如达芬奇,他也只能想到是两只翅膀上下扇动的动力模型,因为大家都觉得鸟能这样飞,那么这个机制肯定没有错,关键在于应该怎么让机翼更大,扇动的频率更快。正是源于这样的认知,所以飞机一直发明不出来,但是换个思路,船在海里航行的动力靠什么,一方面是靠桨,另一方面是靠帆,大多数研究者把飞机的机翼看作是船的桨,只有当莱特兄弟开始研究,才跳出了这个错误的思维认知,飞机的机翼不是桨而是帆,是靠气压差将飞机托起来的。

    有句话叫“一语惊醒梦中人”,我们时刻处在认知的珍珑棋局之中,有时真的是当局者迷旁观者清。我看到很多人把判断自己做正确与否的事看的太简单,认为只要做了对错误的事的复盘,自己就是在反省,这恰恰是没有高认知的表现。认知有四个阶段:不知道自己不知道、知道自己不知道、知道自己知道、不知道自己知道,高境界的认知就是时刻对自己知道的东西保持着不知道的状态,能够经常去怀疑它。

    我们要想在思维方面提升,突破自己的认知瓶颈,就需要不断的学习,不断的自省,穿过那纷杂乱象,参透事物的真理本源,这就是悟道的真谛。

    心学宗师王阳明,从小他找不到人生方向,学练剑、学骑射、学词章,参禅悟道,研究佛老,发现都不是他追求的,直到有一天遇到一个知名大儒娄谅,对他说,“圣人必可学而至”。意思说要想成为圣人就必须要学习,要实践。从此王阳明定下目标要学孔子一样做圣人。他17岁那年格物致知,对着竹子盯了七天,差点饿死,后又三次参加科举考试,在28岁时考中进士,在工部任职。结果当时正值八虎乱政,因反对宦官刘瑾,被廷杖四十,谪贬至贵州龙场(贵阳西北七十里,修文县治)当驿丞。期间还被刘瑾派杀手追杀,后来侥幸逃脱后来到龙场。在龙场当地的土人也要杀他,经历他不断努力,对土人进行教化,当地人也受他影响逐渐变好了。但是他还是担心刘瑾派人来杀他,他天天在石头上打坐,有一天夜里,他忽然心生顿悟,觉察到圣人不在外边,每个人心中都住着一个圣人,正如释迦摩尼所言:”一切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皆因妄想执着而不能证得。“王阳明认为心是感应万事万物的根本,由此提出致良知的理论,认识到“圣人之道,吾性自足,向之求理于事物者误也。”这就是著名的“龙场悟道”,也是王阳明重要的人生转折点。

    提及这段故事,目的是想说人的思维转变会对命运造成巨大的影响,正是当年的惨痛苦难,以反作用力的方式激发了王阳明潜藏在内心深处的巨大能量,完成了自我突破,得以悟道,做到了千古完人。

    王阳明是我非常崇拜的人物之一,第一次了解到他的过往经历后,震撼到世上竟然有如此之人。生活有着太多失望,靠着那句“吾性自足,不假外求”经常为自己暗暗打气。王阳明的思想即使跨越多少年代也拥有着如此强大的力量,这就是思维带来的精神力量,他告诉我们每个人心中都住着一个圣人,就是看我们怎么能激发他。我们要携“失望”同行,笑看人生的苦,好好体验人生这段经历,兴许哪一天也会同样悟道。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第七章 思维(二)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utjzwh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