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11-24

作者: 18易艳红326 | 来源:发表于2018-11-24 19:20 被阅读7次

与《许三观卖血记》的灵魂共鸣

著名作家余华创作的长篇小说《许三观卖血记》给我的第一感觉是血腥的、恐怖的。最初也是抱着打发时间的想法随便翻翻,可就那么多看了几眼便一发不可收拾了。看完后,小说给了我很多感动--小说揭露了很多人的善、丑恶等感情因素,书中也写了很多人生活中遇到的矛盾和困难。体现了真实、淳朴的那一代农村人的生活。从中,我们可以很好的看到那个时代的缩影,从而进行深入思考。

或许他们那代靠卖血讨生活的日子离我们已经很远很远,远到甚至有些人都不相信世界上有这样的事情真实存在。拿最近很火的电影--《悲伤逆流成河》里易遥的话来说“你生活在光亮里,便以为全世界没有黑暗。”是啊,若拿现如今衣食无忧的幸福日子对比许三观那时食不果腹的贫困境地,我们确实可以烂漫的认为世界上没有黑暗。

所谓幸福的事有千万种,不幸的事却永远只有一个。在不幸或者悲伤的事上,我们总是更加容易找到共鸣。

或多或少,可能有一部分也是因为自身生活在农村的缘故,我不仅在电视上看到过由于贫穷去卖血而感染上癌症,甚至出现癌症村的报道,也听村里上了年纪的人说过曾经的他们如何为家中生病的人凑医药费而去光脚医生那里卖血的故事。或许对于卖血谋生这种无奈的生活方式的理解,它早已渗透在我的生命记忆里了。而好巧不巧的在我读完余华先生这本书的那个周末,阿爹还在帮别人忙农活,阿娘和我俩人在吃午饭,她向我说着今年的收成,说着说着却又话锋一转说到上次阿爹来学校看我,回家的路上被一辆车上的护士叫过去抽了几袋子血,当时她就吓蒙了,怕遇上骗子坏人,和我说着说着也带上了点鼻音,她对护士说:“我们家可就靠着孩子他爹挣钱养家呢,你们说什么抽这个血对身体好,还能救人,可不是唬人吧……”说着还着急上了,问我说应该不会有什么问题吧。其实我当时脑子也是轰的一下就想到了许三观卖血,阿娘讲的话呢也是没清没楚的,虽说现今几乎没人去卖血讨生活(因为我也不敢百分之百的保证在一些极为贫苦的地方不存在这类现象)但还是脑补了许多糟糕的事情,把自己吓出了一身冷汗。待阿爹回来才知道他是在正规的临时献血站点献了血浆我才恍悟到自己有多么愚蠢。不过这件事倒是让我对《许三观卖血记》这本书加上了一种说不清道不明的感情。

回到《许三观卖血记》这书,许三观第一次跟着根龙、阿方去卖血得知卖血前须得喝八碗水,这样身体里的血也会多起来。后来他带着来顺、来喜去卖血时说:这身上的血就像井里的水不会有用完的时候。这两处虽然写出了那个时代人的愚昧,但也使我们更能理解那个时代人的思想。并且,后文中许三观为了治一乐的肝炎准备一路卖血卖到上海去。可见这是多么伟大的父爱啊!一乐虽不是他的亲生儿子,但他确是最爱一乐。他摒弃了所谓的人言,用血,用生命去爱着、去守卫着这个家。就像我的阿爹阿娘,在重男主义风气盛行的农村,用他们所能给予的全部的爱用心呵护我成长,即使我不是他们亲生的,但那一份亲情之爱确是真切的、沉甸的。比如,有什么好东西总是存留着给我。竭尽他们所能,为我编织出童话。

从前时间很慢,一生只够爱一个人。虽走过岔路,但兜兜转转相伴到老的还是那一个。文革时期,许三观的妻子许玉兰不知道得罪了谁被上了大字报,不是被当作批斗的对象就是得在胸前挂个牌子在大马路上站着被人嘲笑。许三观不仅偷偷给许玉兰藏肉带给她吃还将家庭批斗大会主持成了家庭成员团结大会……

不离不弃,默默守护是最长情的告白。就如阿爹对阿娘。本来他们都是在外地打工谋生活。但阿娘身体不好,在一次严重病发后,阿爹就带着阿娘回来了,他默默的守着我,守着阿娘,守着几亩薄田。

……

可能是因为相通点太多,有很多东西想要写,却又不知如何用文字表达出内心想法,愈写愈加压抑,往往词不达意,无奈只有放弃。那便暂且这样吧。就让自己揣着沉甸甸的心情,陷入自我,缅怀过去……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2018-11-24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qfbyq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