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我在翻看手机的时候,偶然间看到了一部评分高达9.0的励志电影 ,名为《奇迹男孩》。看完这部电影我的感触颇深。电影讲述了一个相貌及其丑陋的男孩突破世俗的眼光和自己心理的障碍最终赢得大家掌声的一个故事。这个男孩,从一出生就面目全非,为了能够像正常人一样生活,他做了27次手术,但是还没能成为正常人。大概在他十四五岁的时候,她的父母决定让他去到学校读书,原因就是放手让他自己成长,他才能跟正常人一样生活。
这个电影的结局大家都能很好的预料到,男孩在经历了同学的嘲讽还有朋友的背叛等不断的挫折后,在家人的鼓励下,一点点的去突破障碍,最终他不仅接受了那个不完美的自己,也把正能量传递给了别人,所以孩子自身的潜力是不可限量的。然而,让我真正佩服的还是男孩的父母,他们承担着孩子去到学校里随时都能任人宰割的风险,还能坚定这样的信念,这是需要多么大的一个勇气。事实证明,他们的放手,成就了孩子的美好未来。
有一句话说的很好,父母对孩子的爱是一场得体的退出,懂得适时的放手,是一种智慧。孩子生来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总有一天他会亲自体会生命的百态,无论是酸甜还是苦辣,这都是一场生命的洗礼。作为父母的我们,总是希望给孩子温室一样的生活环境,希望他在生活道路上少一些磨难直接走上成功的康庄大道,可是温室里很少长出参天大树。 就像英国著名心理学家西尔维亚曾经说过:“世上所有的爱都以聚合为最终目的,只有一种爱以分离为目的,那就是父母对孩子的爱。”
2
最近湖南台播出的《我家那小子》受到了网友的大力追捧。其中网友对朱雨辰和他的妈妈关注比较多一些。尤其是朱妈妈的“没有自我的言论”受到了网友的质疑。网友对朱妈妈的一些评价,我也是感同身受:
“好多人都说不能接受朱妈,她什么都不让儿子做,包括婚姻,她都想让儿子找一个保姆。”
“朱雨辰的妈妈太强势了,太爱孩子了,简直是一个宝妈男。”
“朱雨辰还用结婚吗,这辈子有他妈妈一个女人就够了啊。”
从这些评论里能看的出,一个母亲对于儿子的过分宠溺达到了干涉甚至是干预的状态,对孩子来说是非常可悲的。我们都知道,朱雨辰已经40岁了,前些年他还会有一些反响大的作品出现在观众的视野里,可是这两年无论是从他自身的形象上还是事业上他都没有一个很好的提升。最重要的一个问题就是在他妈妈的干预下,他的几段恋情都无疾而终,至今单身。对于这样的现状,我们从节目里看到了朱雨辰的无奈和心酸,所以他才会在跟友人道别后,显得落寞和悲凉。
朱妈妈始终以自己能够为孩子无私奉献感到骄傲。她说:“无论儿子南征北战到什么地方,她都要跟着,她要做他的移动厨房。”所以在儿子想表达自己对她的孝心时,仅仅是为她做了一顿比较好吃的饭,不但没有得到奖赏,反而让她自己陷入深深的自责中,她觉得“做饭不是妈妈本应为孩子做的事情吗,孩子怎么能学会了做饭呢?”。
我特别的不能理解这个奇葩的怪论。这究竟是对孩子的无私的爱还是自私的想要在这场关系里找到自己的存在感。不是孩子离不开妈妈,是妈妈不肯放手对孩子的依赖。我能想象朱雨辰在未来的生活里的样子,妈妈把他培养成了一个妈宝男。他也非常不喜欢妈妈对他的管控,可是又习惯了母子之间的相处方式。但可以肯定的是,总有一天生活会给他上一堂深刻的课。
《桃花新木》这篇文章里说:“如果种树人定时定量给桃花木浇水,树苗就养成了依赖的心,一旦停止浇水或者遇到狂风暴雨它就活不成了。”所以人也是一样,当孩子习惯了对我们的依赖,他就不懂得思考,也不会奋力成长。他总觉得无论走到了什么样的境地,父母总会在背后搀扶和帮助。而一旦有了这样的想心态,真正的做到独立很难。一个独立性不强的人,无论是面对生活里的措手不及还是迎接工作上的挑战,也都显得苍白无力。
4
邻居家里的王妈妈有两个儿子,虽然都是自己亲生的,但是性格却截然不同。哥哥头脑灵活,有担当有主见。而弟弟做事总是拖拖拉拉,不爱出头,喜欢依赖父母。造成这两兄弟之间,性格差别的很大部分的原因在于王妈妈跟她的丈夫一个不同的养育方法。
当年他们在生了哥哥之后,家庭条件比较辛苦,为了更好的生计,夫妻两人开始做起了小生意,有的时候特别的忙,根本无暇顾及孩子的成长,于是哥哥七八岁就开始承担起了家里的一些生活家务,后来随着年龄的增长,还在学习的空隙帮忙打理家里的生意,所以练就了哥哥现在的一身本领。几年后,生意被打理的有模有样的夫妻俩又生了弟弟,这一次他们不仅是有了宽裕的生活条件,而且把曾经对哥哥的感情亏空都弥补给了弟弟。所以弟弟几乎是衣来伸手,饭来张口,打不得,骂不得。
哥哥跟弟弟虽然只差了几岁,却能看的出一个是有魄力,能承担责任的有志气男儿,而另一个是被娇生惯养惯了的少爷模样。后来哥哥凭借自己的能力,进了一家外企工作,虽然辛苦,但是在他的努力下,一年就被提拔成了部门经理。而弟弟则被父母花重金安排在了本市的一个安稳的企业里。父母总觉得自己这些年为了生意操劳的太辛苦,希望小儿子可以走一些捷径,更容易的成功,不料这个企业再一年后也因为经营不善而倒闭了。如今的弟弟就赖在家里,啃着父母积攒下来的这点家业,还时不时的抱怨父母为他选错了路。
两个孩子都是父母的心头肉,一个是误打误撞的放养,给了孩子自由成长的空间。一个是爱过了头,不舍得放手。所以不同的教育,出现了不同的结果。孩子在小的时候就像一块没有雕琢的璞玉,我们怎么刻,刻什么,他就会呈现什么。因此你赋予了他坚强,他就会所向披靡;你把他点播成了软弱,他就会,遇事容易退缩。
5
然而放手不意味着我们完全不管孩子,任由他疯长。就像儿童漫画书里,画的:“孩子只要你愿意,我就在你的身后。”看似是放手,其实是牵手,这是我们对孩子的信任。我们既保留了孩子对未知世界的探索,又能适时的去拉伸孩子,让他能走在正确的路上成长。所以从现在开始,我们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锻炼孩子的独立能力:
- 我们不要觉得孩子还小,就代替孩子做他能够力所能及的事情。其实孩子在三岁以后,就要锻炼他自己吃饭,刷牙,穿衣,这些基本的生活能力。如果孩子想要尝试一些有意义的事情,比如做些家务,洗衣做饭。可以在安全的范围内,允许他们去自力更生。
- 我们不要代替孩子做决定。孩子虽然小,但是他也有自己的情绪和思维,我们本着尊重他的态度,要请求他的意愿。再根据他的想法。做出一个合理的调整。
- 我们不要太强势的干涉他的生活,以及他的个性。即使他不优秀,他不懂事,他也是我们的孩子啊。我们爱他还需要什么条件吗。过多的干涉看似是为了他好,其实也只是我们自私想要把他变成我们想要的那个样子。
- 我们对孩子要有足够的信任,相信他能够在面对未知的时候,有勇气去解决。而且我们要做的就是不断的安慰他受伤的心灵,然后再次把他推向沼泽之中,直到他自己顽强的走出来为止。
6
龙应台说:“所谓的父母子女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的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我们双目含泪,总希望孩子能在我们的羽翼下,安然的度过一生,可是护得了一时但护不了一世。对孩子来说,不精彩的人生,又有什么意义,只有走出去,这个万千世界才能回报你。
我们舍得放手,让孩子经历风雨,孩子便如雨后春笋,抽丝成长。我们舍得放手,才是对孩子真正的负责,我们能给他生命,却不能给他理解生命真谛的精彩过程。我们舍得放手,孩子才会在自己人生的精彩纷呈处,感激我们曾经的狠心。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