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这两日读余秋雨先生的封笔之作《借我一生》,阅读这类回忆类文学着实是一件耗费神思的事。从字里行间去感受一个人一个家族一个社会甚至一个民族历经的历史变迁,只一本书的厚度,短短时日便可翻阅完全。
同样是苦难,同样的时代背景,《活着》从第一人称来讲述一个中国人的苦难的一生,作者将自己的主观情绪完全的抽离出来,没有评判和定论,发人深思。
在这本书里,余秋雨以一贯的文学散文的文笔风格讲述自己的一生,从少年到中年、从乡下到上海,余秋雨全家遭受文革几乎家破人亡,倾注着强烈的个人情绪感受,这种真实很容易让人沉溺其中,也让我终于梳理清楚,在我少年时期就声名远播的这位现代文学作家所谓“毁誉参半”的根源所在。
余秋雨出身于书香门第,二十出头时候考入上海戏剧学院,风华正茂,可历史的齿轮不由分说,铺天盖地的滚滚而来,让人措手不及。文革之乱,对文人除根式的批判和斗争让中国文化出现断层,几乎青黄不接难以为继,老一辈的文化大家们在这次浩荡中尘归尘土归土,新一辈在社会日新月异的变化下总有些急不可耐。
互联网的普及,让我们身处爆炸的碎片化信息时代,一切都急急噪噪、热闹非凡,在热点出现的时候一哄而上倾注所有的热情,又在下一个热点来临前麻木沉沦,有多少人在了解一件事的全部后再做出理性的评判,大多数人只是在找寻一个可以肆意妄为的情绪出口,即使错了也绝不会怪罪在自己头上。
缺少精神归宿,正是造成各种社会灾难的主因。因此,最大的灾难是小人灾难,最大的废墟是人格废墟。——《借我一生》

文革后,余秋雨出任上海戏剧学院院长,出色的行政管理能力本能平步青云,却在升职关头辞去院长职务,做回一个普通人,而各路争议也从这开始尘嚣直上纷沓而来。
余秋雨曾三次摒弃一切,潜下心来钻研学问,世事繁杂,只专注于一件事,让人心生钦佩。虽然仅从文字来认识一个人十分有限。受大众舆论走向的引导,很多人急于否定曾受青年时代教学课本里的文化烙印的影响,以撇清一切的态度来彰显自己的超然独立不同凡俗,却正正落入最庸俗的社会百象。
当有些人有些事主动或被动的架上一个高度,在众目睽睽的热切凝视中,盛名之下暗潮汹涌,总有人充满“正义”的带着批判精神,在蛛丝马迹中寻找任何可以反转颠倒的契机。人无完人,金无足赤,可人总是在别人身上要求一切都完美,没有丝毫破绽才能配得上“众所周知”的名头,甚至还有诸多理由来佐证这些冠冕堂皇的想法。
如果你在一片的批评甚至咒骂声中还能清醒的保持自己的想法,我想这正是读书的意义所在。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