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做家长咨询的时候,往往听到有些家长这样说自己的孩子:
我家的孩子就是懒。
我家孩子反应太慢,接受新东西比别人慢半拍。
你说我家孩子是不是心理有问题啊,他怎么老是脾气暴躁啊。
我家孩子手机成瘾,老师该怎么办啊。
孩子很聪明,就是不用功,怎么办啊?
家长的这些说法就是在给自己的孩子贴标签,而且是负性的标签。贴负性标签的做法既伤害了孩子也伤害到家长自身。
一、 家长自己陷入负性标签的思维陷阱当中。
心理学上有一个名词叫“选择性注意”,是说我们只会把注意力集中在特定的刺激信息源上。也就是说,我们通常只会关注我们想关注的,所认同的,而自动地过滤掉那些不符合我们认知、不想关注的信息, 甚至会去对与已知认知不一样的信息进行歪曲的处理。
歪曲认知的方式主要有以下三种:
1、低估正面证据,对于进入我们意识中的正面证据,会认为不算什么。例如,说自己的孩子懒,但是孩子每天也都完成作业,但他认为不算优点,别人家的孩子也这样啊。
2、否认正面证据,有些事情和标签不吻合,他可能还会采取否认的方式。孩子考了一个难得的好成绩,他可能认为孩子是抄别的同学的。
3、拒绝相反的假设。有些现象是正常的表现,但是他因为标签的作用往往会让他下意识的采取拒绝或者否认的方式,坚持认为这就是负性的,而且进一步印证他给孩子贴上的负性标签是正确的。例如,青春期孩子,大脑额叶发展不完善,情绪不能得到很好的控制,是这个时期孩子的特点,孩子偶尔出现情绪失控现象虽然让人抓狂,但也是孩子成长中的正常现象,在青春期孩子身上常见。但是家长就是坚持认为孩子原来小学很好,现在上初中了出现这些现象,就是心里有毛病,心里就是出现问题了。
当家长给孩子贴上了负性标签,一方面说明自己看问题不够全面客观,心性不够柔软,没有看到孩子可能的发展。另一方面,当给孩子贴上标签,在和孩子的互动时,就很难客观自如随意,对方也会感受到来自你的情绪、语气、身体语言,不知不觉中朝着着你期望中“预言”去实现。
贴标签,看起来是你在用理智去思考,去分析、去预判,觉得自己很了不起,掌控着孩子的发展,但实际上你的大脑却是在偷懒,下了标签,你逐渐在丧失你对孩子未来状况的感受力。选择性注意和认知歪曲将进一步来巩固你的标签,恶性循环,你就会越来越按照标签的内容来对待孩子。只看到孩子某一个方面的表现,看不到其他的表现。
二、 限制了孩子的发展。
例如:”孩子很聪明,就是不用功”。
当孩子听到这个父母给自己贴上的标签,孩子会怎么表现呢?假设孩子听了家长的话,奋起努力,用功学习,结果有两个啊,一种成绩进步了一种成绩没有进步。成绩进步了,孩子变成了“孩子很聪明,也很用功”这种情况。另一种是,孩子变成了“孩子很用功,但是不聪明了”努力用功的风险很大啊,又要出力又要承担自己不是聪明人的结论。假设孩子不用功学习,那么他可能还是有一个“他很聪明”的很好的标签。这就是在日常生活中,孩子当中的一种心理。
家长给孩子贴了标签,就是某种程度上限定了孩子发展的可能性。
如何正确谈论孩子呢?
当然是客观了。那就是客观描述,一种方式是从“程度上”进行描述,另一种是全面描述。
例如:
我家孩子大多数时间能够完成家庭作业。
孩子每周末会花四五个小时玩电脑游戏。
我家孩子只是和我发生冲突的时候会情绪失控,大哭大闹,其他时间都很好,很开朗,很平静。
当我们如此客观描述孩子的问题时,孩子才不会被你的看法有抵触,才不会有情绪上的失控,家长才能看到孩子进步的空间,不至于陷入自己给自己设下的陷阱。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