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月的风,继续匆匆
文/幽泉小伊
来不及抓住三月的腿,四月的犄角马上顶了过来。
上月中旬,感叹万千与未来双向奔赴的人,行色匆匆。耍耍文字,赋小诗一首《匆匆》。全诗如下:
接下图 原创作品,抄袭必究1
干燥稍微缓和了一些。四月的空气中,残存的清明泪珠,浸润着我们继续匆匆向前。
又是一年寒雨时。去年清明一场山火,阻隔了祭祀的白车。山梁弯弯,松林密密,大簇杜鹃花在烈火下滋滋作响,发出醉人的馨香。照常晚来的清明雨太小,浇灭不了炙热的焰火,大火在松油的催促下,变得愈发兴奋。
今年,仍然向往常一般前去上坟。昔日的隔离带很机智,变成了一条不小的山路。两旁的树杆还留着明显的炭黑,松针却更加青翠,尽管略显稀疏。火红的杜鹃竟意外开花了,甚至比往年更艳。孤坟独碑,靠着皱巴巴的老树,等着一波又一波的后代前来祭拜。不信?有小诗《寒香》为证:
原创作品,抄袭必究这天的祭品中,各色水果替代了香纸,鞭炮声没能响起。众人转身离开后,新修的墓碑前,只躺着一束鲜花。
想必祖宗不会介意,理解万岁!
2
说起祖上的关系,总少不了几分传奇色彩。姓氏的起源就最具代表。
传说在很久很久以前,我的祖先被仇家追杀,躲到一个隐秘的山洞才逃过一劫,凭借洞口的一棵李子树活了下来,才有了现在的众多子孙。而后,彻底隐姓埋名,用同音“李”替换了原本的“理”姓。一方面可以掩人耳目,另一方面亦能记住自己的“曾用名”,可谓一举两得,聪明之至。
而到了近代,据说现址的本家是从甘肃迁到云南的。其中一些在贵州定居了下来。(家谱上这样写的)
很难想象,在那个交通不便的时代,是怎样的毅力,才能支撑那批人,从甘肃陇西走到云南曲靖;是何种智慧,才能建造起当地第一栋四层木制建筑!
而后,由沾益红瓦房和富源紫泉洞开枝散叶。一代又一代,才有了今天的我。
ps:该说不说,总得吐槽一下自己。跨越千百年的匆匆时光,我的祖先这么优秀,有毅力、懂智慧,为啥就生出我这么又笨又懒的后代?汗颜啊!
有多懒?甚至这篇文章,都是舍友定题,在两个舍友的“淫威”下才勉强完工的。一小时为限,写不到一千字打死我,哈哈!
3
其实并不在于焦虑本身,而在自身。这种情况,一不小心就是半个月的持续。
省考之后,整天沉浸在游戏的虚拟世界中无法自拔,其实是一种自我麻痹的方式,也是临近毕业和就业焦虑的缘故。
甚至有朋友坦诚,回家才敢做梦。躺在父母几十年积淀的家里、床上、沙发,才更踏实。
急忙忙的时光,来不及向形色仓皇的人点名。在不尽的人潮中逐流竞技,跨过时代的山河,孜孜不倦向更高更远。
在千百万毕业求职的洪流中,伴着风、继续匆匆。就现在,四月、好时光和我。
踩着先辈的脚印,守护绿水和山林,致敬不负美好时代,匆匆向前的每一个人!
写的有些急,文章大致逻辑是酱紫的:
《匆匆》《寒香》两首小诗——大自然神奇的恢复力、文明祭祀的必要性——姓氏起源、家族迁徙——缓解毕业焦虑、人生匆匆向前。
——作者按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