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作者笔下“被死去”的初恋
文/幽泉小伊
看过许多都市青春类小说,在作者的笔下,初恋多半都逃不过车祸亦或绝症的下场。
这是为什么呢?
就我个人而言(偶尔写诗文),从一个作者的角度来看,初恋在文本中“被死去”,有以下几个“理由”:
一、定格生命,难以忘却的美好记忆。
有人这样调侃——临死前的一刹那,初恋最动人的身影,会清晰地出现在自己“眼前”,甚至和现任家人挤位置,她的地位显而易见。
初恋的情谊,是一辈子难忘的回忆。
开始的分分秒秒都妙不可言:约会的秘密之地,每一片树叶、每一条椅子、每一盏路灯都记忆犹新;第一次牵手紧张到出汗的手、第一次拥抱激动到颤抖的心脏、第一次接吻因生涩咬破了嘴唇……
纯真、质朴,甚至有些傻甜。和她的独有记忆,定格在生命中成为永恒、埋葬青春。
二、故事结局,重新开始的必要前提。
再甜的糖也会过期、再盛大的认真也会枯萎、再精彩的表演终会落幕。甜蜜总敌不过生活和现实,升学、工作,异地、第三者;无端的猜忌、无理的吵闹……
要想重新恋爱、生活,总得给初恋安排个“结局”,车祸和绝症就再好不过了。不然,故事太美,老婆孩子问起来,岂不尴尬。
只能隐藏在故事中,以“死”的方式偷偷怀念。
再说,从儿时入学到临近大学毕业,从校服走到婚纱的也就一对。前些天,朋友圈还说,他们离婚了。
不过,即使重来一次,概率再小,我也要再次尝试。就像买彩票,指不定就中奖了呢!
三、虚构主义,起承转合的故事需要。
相对一甜到底或一虐到底的情节(当然各有优点),一波三折的故事更引人瞩目。
初恋的“牺牲”,为主角的“开挂”奠定了基础(变得更加成熟),也为后文的衔接“找到了理由”,很大程度满足了读者的心理期待。
这时,作者会吊“观众”口味,刻意编造一个意外,给读者以巨大的心理落差,同时自然而然地过渡到下一个阶段,形成鲜明的反差美,体现故事的矛盾和戏剧性,丰富文章内涵与内容。
虚构的情节中,少有比“死亡”更吸人眼球的了。毕竟对多数人而言,生与死是人生最为重要的事情之一。
初恋“被死去”,是读者的“不情愿”、文本情节的“需要”和作者吸引流量的“手段”。
大家认为,初恋在作者笔下“被死去”,还有哪些原因?
欢迎评论区留言讨论!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