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阅读到底为了什么?
龙子仲兄逝世那阵,我曾听到一些议论,说:读这么多书有什么用,终究还是过去了。
子仲兄是2011年2月去世的,时年48岁,正当壮年。他是广西师大出版社的资深编辑,编过《郭小川全集》、《思考中医》等书。也有著述,但不大愿意拿出来发表,市面上现在见到的只有两本书:《怀揣毒药 冲入人群》(谈鲁迅《野草》的)、《文字的故事》(文字学的通俗读物)。这些,大抵展示了子仲兄外在的一面。他真正的内在的面目,或许用“读书人”三个字来概括最为恰当。
十多年前,我在广西师大中文系读研时,与子仲兄有过近距离的交往。他曾住在一间单身宿舍似的房子里,我和几个同学去找他。只见房子里像一座小图书馆,放着一排一排书架,书架中间有一条窄窄的通道,直通到窗边,那里还有一张小床、一方小书桌。书架上的书大都翻过了的,其中一架,装满了商务印书馆的汉译学术名著系列,有的书封翻得卷了起来。这自然只是他读过的一部分书。
我们和他有过多次交谈,子仲兄的确是一位智者,学养也丰富,古今中外的书都读过一些。他对当前学界中一些炙手可热的人物是有些褒贬的,这种月旦有根有据,或从西哲思想中引出,或于中国古代典籍里得来,常让人受到教益,也叫人感叹他的渊博。
这样一个有学有识的人,正当壮年时没有了。我们于悲悼之时,难免会听到“读书何用”的议论。
从存在的绝对性来说,的确,任何生命终将从这个世界消失。然而,阅读的意义,并不会随着阅读主体的逝去而消亡。
人在不在,阅读依然伫立在那里。
人关于阅读的言说,也依然在那里。
二
阅读很多时候是功利的。
这是没有办法的事。我身边很多人,在读英语、读职场秘笈、读厚黑大全,他们读这些书的目的,是一瞥即知的。人生活在这个世界上,肉体的生存常常要大于精神的存在。因此,不少人,最先追求的,是物质上的满足和享乐。这也无可厚非。李大钊曾在一篇题为《现代青年的方向》的文章中写道:“避苦求乐,是人性的自然,……那求乐的人生观,才是自然的人生观,真实的人生观,我们应该顺其自然,立在真实上,求得人生的光明。”
在现在这个社会,要获得快乐,基本的物质条件当然是必须具备的,否则一切都是空谈。如此,功利地读一些书,获得生存的技术和智慧,便成了许多人在阅读选择上的题中之义。
然而,即使是功利的阅读,有时也能给人很多快乐。这样的记载,实在是太多了。
史景迁在《前朝梦忆》里说到张岱曾为科举应试而终日苦读,但始终过不了乡试,与功名无缘。即使如此,张岱一直嗜读不辍。“张岱虽然镇日苦读却多年不成,然而实实在在地读书、反复思索与记忆,却让他不得不认为能与历代宗师为伍,本身就是无上荣耀。对张岱来说,历代伟大的史家、诗人、文论家从不曾逝去,他们立下的标准经常是无人能及,光是要追上他们,就令人思之振奋了。”
由是而观,功利阅读也有不功利的一面。
阅读到底是精神上的事务,潜移默化中,常让人不愿放弃。
三
不功利的阅读,是真正的阅读者所追求的。
林语堂批判说:“今天读书,或为取资格,得学位,在男为娶美女,在女为嫁贤婿;或为做老爷,踢屁股;或为求爵禄,刮地皮;或为做走狗,拟宣言;或为写讣闻,做贺联;或为当文牍,抄账簿;或为做相士,占八卦;或为做塾师,骗小孩……诸如此类,都是借读书之名,取利禄之实,皆非读书本旨。”
读书的本旨又是什么?林语堂说:“读书的主旨在于排脱俗气。”(《论读书》)
这个要求是有些高的。任何人读书,要么是为了某个现实目的,要么是为了兴趣。自觉从“排脱俗气”的高雅目标出发的,只怕不多。
但读书对于培养一个人气质无疑是有用处的。“腹有诗书气自华”,讲的就是这个意思。
一个人书读得多了,精神上常常会受影响,思想上常常会起变化,由此也常常会体现到日常行为和言语上来。
培根有言:“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聪慧,学习数学使人精密,物理学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高尚,逻辑修辞使人善辩。总之,‘知识能塑造人的性格’。”阅读的功效,看来十分明显。
这样说来,任何阅读最终都成了“功利”的了。
四
阅读,当然是随心所向,朝自己的兴趣走最好。没有兴趣的读书,是痛苦的。
鲁迅说:“你爱做的事,偏不给你做,你不爱做的,倒非做不可。……所以读书的人们的最大部分,大概是勉勉强强的,带着苦痛的为职业的读书。”(《读书杂谈》)这个道理谁都明白,纯粹为了生存读书,是迫不得已,并非自己所愿,内心自然难受。
在生存无忧的基础上,大可以选择自己有兴趣的书来读。毛姆就说过:为乐趣而读书。
邹韬奋青年时代在南洋公学的附中上学,他自述,自己对代数、几何等,“实在感不到一点兴趣”,都是勉强地学习,“心里有着说不出的烦闷”。所以,他有这样一条总结:“一个人在学校里表面上的成绩,以及较高的名次,都是靠不住的,唯一的要点是你对于你所学的是否心里真正觉得很喜欢,是否真有浓厚的兴趣和特殊的机敏。”他奉劝阅读者,“要注意多看自己所喜欢看的书”。(《二十年来的经历》)
这种面向兴趣和内心的阅读,读书人是愿意做的。“那是出于自愿,全不勉强,离开了利害关系的。”(鲁迅语)但这种读书,其实也是“功利”的。只是,它的功利性潜藏起来了。
“我当时发现一个有趣的事实。我所看的书当然不能都背诵得出的,看过了就好像和它分手,彼此好像都忘掉,但是当我拿起笔来写作的时候,只要用得着任何文句或故事,它竟会突然出现于我的脑际,效驰于我的腕下。我所以觉得奇怪的是:我用不着它的时候,它在我的脑子里毫无踪影,一到用得着它的时候,它好像自己就跑了出来。我后来读到了心理学,觉得这大概就是所谓潜意识的作用吧。无论如何,我在当时暗中发现了这个事实,对于课外的阅读格外感觉到兴奋,因为我知道不是白读白看的,知道这在事实上的确是有益于我的写的技术的。”
——邹韬奋这一段洋洋洒洒的话,道明了“兴趣阅读”的功效。
任何阅读,都是有用的。——这是没法否认的事。
五
黄山谷说:“三日不读书,便语言无味,面目可憎。”这实在是一种心理强迫症。但阅读能够上瘾,是无可怀疑的。
鲁迅曾打过一个生动的比方:“嗜好的读书,该如爱打牌一样,天天打,夜夜打,连续的去打,有时被公安局捉去了,放出来之后还是打。”
回到原题,这样入迷地阅读,到底为了什么?
我觉得,这种阅读实在不是为了什么,阅读过程本身就是一种快乐。而且,阅读让人的精神世界丰盈,令我们单调的人生变得多彩。本来生活的只有一个世界,但打开一本书,似乎又进入了另一个世界,进入另一些人的人生和生活。因为阅读,我们的日子才不那么枯燥。
这时,又想起子仲兄在《泰隆先生》里说的话:“我这一生里,没有把书读好,也没有承教过什么名师门下,所得多在道听途说间。……像我们这种文科的学问,真正重要的是什么呢?不正是用一根时间的经线去串起广阔的生活和幽深的人心吗!”
子仲兄所说的生活和人心,想必也是阅读所要追求的吧!
这,也许就是阅读的终极意义。
(此文写于2012/6/17,刊《教师博览》杂志2016年第7期)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