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名言
1. 一个不成熟男子的标志,是他愿意为某种事业英勇的死去,一个成熟男子的表现,是他愿意为某种事业卑贱的活着。
——《麦田守望者》
2. 请你们脚踏实地地集中在你们的问题上,因为我们已经故弄玄虚太久了。
——李翔
3. 弱者报复,强者原谅l,智者忽略。
——爱因斯坦
4. 过往不恋,当下不杂,未来不迎。
——曾国藩
5. 事实上,语言之于心智的关系,恰如立法之于议会的关系,这种能力始终通过一系列的具体动作体现出来。
——乔纳森·米勒
6. 你的潜意识指引着你的人生,而你称其为命运。当潜意识被呈现,命运就被改写了。
——荣格
7. 我不相信命运,我只相信我的手。因为它不属于冥冥之中任何未知的力量,而只属于我的心。我可以支配它,去干我想干的任何一件事情。
—— 毕淑敏
8. 时代中的一粒灰,落在个人那里,可能就是一座山。而我们偏偏处在一个尘土飞扬的时代之中。
——著名作家 方方
9. 大部分人在二三十岁就已经死去了,因为过了这个年龄,他们只是自己的影子,此后的余生则是在模仿自己中度过,更机械,更装腔作势地重复他们在有生之年的所作所为,所思所想,所爱所恨。
——罗曼·罗兰
10. 假如您此时此刻刚好陷入了困境,正饱受折磨,那么我很想告诉您:“尽管眼下十分艰难,可日后这段经历说不定就会开花结果。” 也不知道这话能否成为慰藉,不过请您这样换位思考、奋力前行。
—— 村上春树
11. 善战者,求之于势,不责于人。
——《孙子兵法·势篇》
12. 人生的困扰大抵来自四个方面:不可避免的死亡,内心深处的孤独感,我们追求的自由以及生活并无显而易见的意义可言。
——欧文·亚隆
二、知识
1. 个人成长必须经历的两次跃升
刘润老师说,成大事者必须要经历的两次跃升:
第一次跃升,是从个人贡献者,到人员管理者。
这个跃升,是从依靠自己,变为依靠别人。
千万不要小看自己第一次带人,这是对你整个能力系统的彻底重构。
你要把“有问题-> 动手-> 解决”的这个能力系统, 重构为“有问题-> 抽象化问题的目标和指标-> 传达要求-> 看着被人完成-> 解决”的能力系统。第二次跃升,是从企业的单点成功,到全面开花。
这个跃升,是从依靠经验、努力、热情、鞠躬尽瘁、兄弟们跟我上,变为依靠系统。
这次跃升,是系统性思维的更重大的跃升。你要把成功模型从“有目标-> 一路往前冲-> 兵来将挡,水来土掩-> 达成目标”,重构为“有目标-> 抽象化曾经实现目标的能力内核-> 复制能力内核-> 依靠系统-> 达成目标”。
对每一个人,至少年轻人来说,成长问题始终是第一位的。如果一个人在不断成长,不断突破原有边界,那么其他问题就一定能被解决,只是时间先后而已。然而,成长可真不容易,它需要一个人不断从外界获取知识,内化为自己的力量,这个过程是很痛苦的,因为这意味着要走出舒适圈,这是反人性的。
第一次跃升,目的是从依靠个人单打独斗,到依靠团队协作放大每个人的力量,实现一个依靠任何人都无法实现的目标。第二次跃升,目的是把一切经过检验的经验升华为可重复使用的流程、方法,并最终建立一个可持续运行的系统,获得源源不断的成功。
2. 创业是一场可以被量化的行为艺术
吴晓波在公众号中说:
迈克尔·波特是全球排名第一的战略学教授,他创作的“竞争三部曲”是所有商学院的必读课本。可是,在2012年发生过一件轰动一时的事件,由波特发起成立的一家战略咨询公司摩立特,因经营不善,向法院提出了破产保护的申请。“战略大师也救不了自己的公司”的新闻,一度让波特非常难堪。
世界第一难事当属知行合一。一个人知道了很多道理,也不一定能够做得完美。因为从知到行需要不断实践,即所谓的刻意练习。而且,一切行为还受到外部因素的影响,这是谁也无能为力的。当然,当来自外部的不确定性也让一切变得不可捉摸时,也同时为我们带来了乐趣。这就是“艺术”的意思,有时候让人捉摸不透,有时候给人带来乐趣。
创业这件事,不论如何最终都要计算得失,因为资源是有限的,没有人能够一直挥霍。所以,量化在所难免。
3. 一个人的三次成长
周国平说:
人生有三次成长,一是发现自己不再是世界中心的时候,二是发现再怎么努力也无能为力的时候,三是接受自己的平凡并享受平凡的时候。
![](https://img.haomeiwen.com/i15822140/b5349ce0942b39e4.jpeg)
4. 公司上市的三种方法
第一种就是IPO,去证监会那里报名,通过证监会一步一步的审查之后,最后敲钟上市。
第二种,叫做“借壳上市”。有的公司暂时不具备IPO的条件,想要上市怎么办?那就曲线救国,间接上市。通过收购、资产置换等方式获得另一家上市公司的控制权,间接使母公司的资产得以上市。
第三种,被上市公司收购,你可以把它理解为“卖身上市”。把公司的控制权卖给一家上市公司,以换取上市公司的部分股权。这家公司通过并入一家上市公司,从而间接上市。
三、洞察
1. 强准备的力量
我们常常羡慕一个人的能力出众,认为那是因为人家有我们没有的天赋异禀,或者单纯的是因为运气好而已。但真的是这样吗?
实际上,并非如此。很多能力并不需要极高的天赋,以正确的方法通过大量的练习就能习得。比如演讲、讲故事、写作等。
著名计算机科学家吴军曾经说过,很多人羡慕他既能够懂技术,还能高效写作演讲,最重要的是每件事都做得很完美。实际上,这些能力多是从他的导师那里学来的。他说,他的导师库普坦教授在每次演讲之前,会将要说的话完完整整的写下来,甚至和一些人谈话之前都要把所有问题写下来,做到逐字逐句的检查,以致于万无一失。因此,在导师的教导下,他也这么练习,慢慢地就做到了游刃有余。
得到的CEO脱不花老师,话说虽然连大学也没上,但却能力出众。据说,她在那里,那里就是焦点,很多故事只要从她的嘴里说出来,就会变得绘声绘色。实际上,脱不花也是做了别人没有做的功课。据说,她每天都会记一个日记,叫“我靠日记”。在这个日记里,她会用“清单体”的形式,记录下来一天当中给她留下印象最深的事情,比如最让她惊讶的事,给她最大启发的事,最让她受不了的事,等等。一句话来说,就是让她发出“我靠”感叹的事情。通过每天写日记的方法,至少有两个好处。一方面,它能帮你记住那些值得跟别人分享的东西,因为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另一方面,在写下这些经历的时候,就已经在脑子里梳理了一遍思路,知道怎么讲给别人听了。记日记,相当于打了一个讲故事的底稿。
还有很多类似的故事,看似运筹帷幄,实际是因为已经做了极其充分的准备。有一些人的能力,看起来像是天赋,但其实是因为这个人下了别人没下的狠功夫,做了别人没做的强准备。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