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以,那些生活中屡屡发生的类似事件,它们其实都在暗示你的关系盲区,在委婉坚定地提醒你——是时候擦亮你心灵的眼睛了!你,注意到了吗?
那是我拥有第一辆自行车的一天。
我骑车去上班,将车停在公司车棚里。等到下班,我从车棚骑出自行车,刚踩一会而,就发现自行车破胎了。尴尬之时,几乎不假思索地,我判定自行车被人为扎破胎子了——因为早上都是好好推进去的,为什么下午才骑就坏了呢?我将这件事情在办公室提起,一个同事说:“会不会是你的自行车太漂亮了遭人嫉妒?”似乎如此,我的自行车刚买的,很新,于是“坏人”扎胎子的动机也有了。
后来我去修车,修车师傅以他的丰富经验告诉我:车是被金属片扎破的,不像人为。我于是对自己的无凭揣测感到自责。但此后,我的自行车屡屡破胎、爆胎,短短半年的时间,修理费已经超过了车本身的价格。
有一次我忍不住向混熟的修车师傅抱怨:为什么我的车老是破胎呢?十天半个月就要补一次,真的好烦。老师傅用极专业的态度回复我:一,可能路面状况不好,碎片多;二,自行车本身的质量不过关。
可是,我所在区域的路面状况真的非常给力,尤其我每天上班途径的林荫小道,行人鲜少,环境优美,完全是上乘的自行车道。
于是,自然而然地,霖担起了罪责,“是我没买好车,应该买个质量过关的。”霖说。
元旦过后,伤痕累累的旧车被撇下了,我换上了霖精心选购的新车。果然,半个月以来,车况顺遂,我也更加认为是旧车质量差才导致了之前的诸多麻烦。
然而,最近我的心态有了极大的转变,我似乎能隐隐约约意识到自己的源头所在——一改之前急躁的心态,逐渐欣赏正念生活的态度,所以,我不再急匆匆地生存,也不再焦躁地追赶时间,更不再追寻“我是谁”,而是有意静下心来和我生活中的事物慢慢建立联系——自然地,我的新车也被看作我的好伙伴,我开始懂得不再只图它的“有用”。
昨天下班后,我去车棚骑车。当时,一辆大卡车停在车棚旁,挡住了我的去路,我于是斜着身子挤进车棚。这时,我看见有人正把堆在车棚一侧的大堆废料铲到大卡车上,废料所置区域上方悬着一张指示牌,上面写着:废料放置区。是的,“废料放置区”,这五个字我看见过无数次了,有时候它下面有很多废料,有时候它下面什么都没有。可是,这和我有什么关系呢?
直到我将车推出来,正准备绕路骑出去的时候,我才发现地面上有很多碎碎的、薄薄的金属条……显然是废料在被铲运的过程中,遗落在路面的。我突然意识到,原来废料区是意味着有这样的东西,蓦地,我脑海里蹦出一个可怕的念头——这!样!的!东!西!会!扎!破!车!胎!!!
瞬间,几乎下意识地,我将车当即停住,然后一把将车提起,一手转动轮胎去查看上面是否黏上了金属条,随之惊讶地发现上面已经吸附了数不清的锐利金属条,甚至有几根已经扎进表皮了,侥幸之余,正想将它们一一从车胎上拿掉之时,电闪雷鸣般地,我突然明白旧车车胎屡被扎破的真相——
在废料集聚的过程中,我的车安好无事,而当废料被清空的那天,会有碎屑遗落在地面,等着扎破我的自行车。并且周期性随着废料的集聚、转移,我的车子几乎规律性被扎破,然后被修补,然后又被扎破……车的命运就像走进了荒诞的《百年孤独》般的诅咒之中。
我突然为我的旧车感到心痛。它的主人,我,如此毛躁,如此盲目,如此麻木不仁地将它的境地长期置于如此悲惨的死巷里,并且茫然不知,而这种“不知”并非必然。
如果我能在看到“废料放置区”五个字后,想想它意味着什么,我就会无需亲眼看见卡车,也知道它必然会被转运、也因此能够谨慎推车绕开可能的碎屑;如果我能在放车的时候,看到废料区的堆积物,留意下它们是些什么东西,我就会发现它们其实就是旁边模具公司产生的金属废料;如果,我什么都没看见,我能意识到车子和人一样,需要被好好爱护,那么推着它走的每一步我都会小心……可是,我什么都没看见,什么都没有意识到,即使回忆起来也隐约知道卡车不是第一次出现,但是我却疑人怨车怪买车的霖,唯独没有反省过自己的责任。
然而,旧车的不幸并不仅仅是旧车的不幸,在我同它缺乏深层次了解的关系中,它分明映照出我和身体之间的失衡关系。
打从有记忆以来,我不仅动手能力差、做事常闯祸,而且频繁莫名其妙地身体受伤,有时手指背被刮掉一块肉,有时膝盖被撞得青紫,有时脚趾甲被踢掉……但都是后知后觉,连在哪里发生、什么时候受伤的,都全然不知道。
就连我和霖第一次约会,分别之时霖也如此叮嘱我:“我感觉你做事不太细心,很容易磕磕碰碰的让身体受伤,你要学会好好照顾自己。”
我为什么会如此不善于动手、如此不善于照顾自己的身体?长期以来,我归结为自己做事毛糙,脑比手快,我对自己说:慢,慢,慢。可是依然于事无补。摔盘子掉碗是常态,身体也总是旧伤才去,新伤又添。
然而,我不光不善于和身体打交道,而且也不善于管理生活物品。
多年以来,无论去哪里,常常会将东西遗落;即使在家里,东西也能不翼而飞……找找找,我在不断地找东西(我其实在找自己)。不管我怎么试图扭转,这种现象一直尾随其后,从未消失。
当我将这三类痼疾般的事件联系在一起去看时,我开始明白,最深层次的原因是——我忽视身体,忽视和身体有关的一切事物——而这背后的逻辑执念就是:精神远远高于物质存在。所以,当我表面看来在认真做某件事的时候,我的脑子其实是在思考与之无关的事情。
这就是我陷进各种恶性循环里面走不出来的最根本原因。
从小到大,我所受到的教育,接受到的信息,在我自造的精神为王的“大脑筛子”中过滤,让我只片面强调“精神生活”的内容,就如精通西学的辜鸿铭只得出一个结论——“儒学为王”——当我固执己见,我所接受的一切信息就只能成为我“己见”的佐证之物,其他的一切向左向右的声音都会被我忽略不计——这确是真理。
因而,我身边的人、主流的消费文化越重视与身体有关的东西,我就越忽视越走向另一个极端。
可是我忘了,身体和精神本来就不是分裂的,我何曾看见自己的灵魂?何曾看见有身体没有精神的人?希腊“德尔斐神谕”曰:“认识你自己,凡事勿过度。”在人的生活中,精神和物质的天平秤同样不能倾斜。
然而,在我们的文化中,有太多矫枉过正的痕迹。重视身体的文化,广而告之,恨不得人们将所有的精力都花在物质的满足当中;而重视精神的文化则往往走向另一个极端——安贫乐道。
所以,你会看到,经典的书本文化会强调颜回般的“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也”的精神生活;而世俗的大众文化却会强调“宁肯坐在宝马里哭泣,也不愿坐在自行车上笑”之合理性。
鲜少有中庸的文化告诉我们——物质和精神(身体和灵魂)是人需要共谋同筹的,二者并无高下之分。
诚然,我的片面固然是受了教育、文化的误导,但根本原因还是因为我自己的本性使然。
尽管从小生活在并不富裕的农民家庭,但是我几乎本能般地看轻物质。打小以来,日常生活于我而言,不过是养活一副皮囊的工具;长大后,我排斥化妆,以首饰为累赘,厌恶逛街买衣服,几乎对一切与精神无直接联系的事物抱持“无注意力”态度。成家后,在很多家庭主妇为物质生活的不餍足烦心的时候,我鲜少因为具体的物质需求感到忧虑,清粥淡饭,我也能吃出美味佳肴般的满足感;小屋陋室,我也能住得不知局促般怡然自得——我不会主动觉出事物的缺点,直到身边的人反馈我才会有所觉察。
可是,这并不意味着我要彻底忽视身体、忽视同身体有关的一切物质啊。
然而,我就是这么无意识地进行着。所以,这么多年以来,我就不断地在做错事情、身体受伤、和失去物品的背景音乐中过活着。
有一次,我竟然在陪霖扫墓的时候,随行的整个背包被烧掉,除了近万元的钱资,而包里我所有的证件也付之一炬——其实这就是在暗示我:你在否定你的身体和与之有关的一切事物。
但事后,我并没有引起重视,除了把那件事情当做笑料般地讲给朋友们听听,我再无其他意识。就连我不为东西的失去刻意训练的“宠辱不惊”都成了东西一再丢失的帮凶,我越无感,就越丢东西。
“是的,你不在乎身体,不在乎和身体有关的一切物质,你就会不断做错事情、不断身体受伤,不断失去物质。因为你不在乎他们,你就不能了解他们的作用,也就不能正确使用他们,更不会懂得好好爱护他们,而你也就不能和他们建立很好的关系,因此他们就总会和你擦身而过。”
直到今天,我才意识到我对我的身体、和与身体有关的一切物品的忽视得到的是他们对我这样的回馈,而我却长期浑然不觉。
然而,我们生活中满满这样自构的、选择性忽视所导致的恶性循环——那些挣扎在不同围城里的伤爱,那些大同小异的离情,那些无独有偶的巧合,都是一只只误入浓浓白雾中等待心灵认领的羊羔,它们的主人耗费心血、筋疲力竭,也无法找到正确的方向,更无力跑出思维的封闭模式,因为——心!盲目了!
我看不见那辆转运废弃物的卡车,直到我心灵的眼睛被擦亮。
正如——真相,只有当水不再浑浊,才会浮出水面;真理,只有当心眼足够明亮,才会在心中显现。
我们如果想要看清自己和事物,和人,和世界的关系,就必须看清楚我和自己的关系。而要看清楚我和自己的关系,就必须学会用心生活——
用心生活意味着:活在此时此刻,和此时此刻中的一切事物建立深层次的关系联结,那即要求你不仅利用事物的功能,并且还必须在使用它们的时候真实地感知到它们的存在,同时爱惜它们宛如它们是有灵性的。
然后,你便会发现:你越了解环绕在你身边的人、事物、世界,你就越能了解你自己。你越能了解你自己,你也就越能理解你身边的人、事物、以及世界。
你和世界的关系就像一面镜子,反映着你和自己的关系,你和自己的关系也像一面镜子,反映着你和世界的关系:你和世界互为镜相,正如王阳明所说:天下无心外之物。
所以,那些生活中屡屡发生的类似事件,它们其实都在暗示你的关系盲区,在委婉坚定地提醒你——是时候擦亮你心灵的眼睛了!你,注意到了吗?
写于2020年1月18日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