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开启阅读一本新书《这些人那些事》,阅读了书中第一辑,心底最挂念的人。
在拆开书本包装前,腰封清晰醒目地印着这样的一段文字“五获金马奖编剧,中高考选文范本,当当网五星图书”,充满了期待,到底是怎么一本书,竟获此殊荣。
“这些看起来是小事,经过实际那的沉淀都变成大事。我只是共享生命里面的东西,把台湾一代人留下来”
这是关于“回忆”的故事。从精彩无比“相命师”的神预言,一生身心都承担着过量负荷的的母亲,总是学不会亲近孩子却能心意相通的父亲,还有一直活得很累的弟弟,点点滴滴的小事和回忆,总能在不经意间,被作者笔下的文字,轻轻触碰心底最柔软处,让人心生爱意和感动,留着泪却仍可以保持微笑,感动而又温暖。
回忆是没有任何用处的,但却可以温暖我们的心。我承认,每阅读一篇文章,都被感动地流泪,这种情绪与以往的都不一样,读《天长地久写给美君的信》是一种内心充满懊悔的感动;而此刻,却是充满温暖而有力量。
记忆的闸门被打开,滚烫的记忆翻涌而出。
父亲,一个似乎距离很近却又很远的人。小的时候,学习好,在父亲母亲的心中,是个不需要操心的孩子,特别是和哥哥相比。那时候,母亲经常和我说,我怀你的时候,你爸爸很喜欢隔着肚皮跟你说话聊天,怀你哥哥的时候倒是一句话没说过;还没学会走路时,你最粘你爸,你爸也粘你,一下班回家就要抱,你哥哥小的时候,他没有那么勤奋的。
慢慢地长大,无论是同学闺蜜间的谈话,还是写作文,各种场合,只要需要表达,我都会告诉大家,我更喜欢爸爸,我与爸爸无话不谈。那时候已经明显感受到,在我们这种小县城,“重男轻女”的观念刻痕深刻,我妈也一样。从小到大,无论是和哥哥有任何的争执,母亲不问任何理由一以贯之会偏向哥哥,转向类似告诫我一样“女孩子要学会让”。而父亲却是截然不同的态度,无论对错,第一时间责备哥哥,无条件满足妹妹。我,就是这样长大了。
结婚以后,似乎就和父亲的话题越来越少了,甚至没有话题。也许是逐渐与父母相处时间的减少,随着时间推移,与父母的谈资更多围着这孩子和丈夫。很多时候和父亲通话,似乎能感受到电话那端父亲的失落,一个不擅长表达的人,却很努力地想在不擅长领域,与自己的孩子多讲几句,只是生活的无奈,我选择了忽视。时间越久,感情被忽视越久。
泪水模糊了眼睛,似乎没有办法想下去了,只想收拾一下自己,拨通父亲的电话。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