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是怎么学习写作呢?
日本文学一定程度上是我们的文化根开出去的花
而我们自己的花开得不太灿烂哈
太宰治的斜阳最好
据说是他根据女友的日记改的。
可想而知,日本人的文学底蕴
实际上我们古人也是如此
一些名不见经传的秀才举人,都有很不错的诗词。
现在呢,一个省难得找到一个一篇
那些青楼的乐师教师,也不过是三流文人,但是教出来的人好得很。因为那个社会大氛围在那里,美学意识弥漫在空气中,熏陶也熏陶会了。
那时候哪有什么正经的文学教材和教授呢?写作不挣钱,不是一个职业。
都是业余写作,就好的很。
学堂教的是四书五经,没有谁会教人文学写作。
包括各种文学选编,也是不分文学不文学,选编的是好文章,也就是文学作品和政论,奏章等等,只要是文章范本,就选进去。压根不会有专业从事文学研究或创作的。
古人怎么运用写作技巧的呢?
内心独白掌握好,就很好。前天我说的余华的活着,其实就是以叙述的形式来内心独白
他也是吸收了一些用在叙述上
余华显得比别人叙述就有弹性,代入感
不像那些作家讲故事一路到底,心理描写生硬。
迟子建也是如此,迟子建另外吸收了日本文学的那种心境小说心境散文的特点。
心境小说介于心理和意象之间,东方的心理分析样式。
咱们古代散文里也有这种心境文学。
其实欧阳修的秋声赋,小石潭记,苏轼的游承天寺。都有这些成分。
唐宋八大家都有一两篇是这样的。
所谓古文运动,就是中国的文艺复兴复古,复兴什么呢?古人的意象。
这是研究界没谈过的。
动不动就说赋比兴,割裂看待。赋比兴不是技巧,它们来自于意象。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这不是兴,起兴。这是意象嘛。
起啥兴啊,不是太无聊了吗
文学研究界评论家,就是死读书读死书,文化衰败是必然的。
赋比兴。赋,展开,呼吸。比,把握整体氛围。兴,定调子。说的都是意象的一个方面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