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9日,星期一,第2天
新的一天因为美味的早餐饼和豆浆格外美好。我们乘坐大巴前往凤翔县秦公一号大墓。它位于一个荒凉宽阔的地方,深临其中,难免引发思古之幽情。再次走近古人的精神世界,我仍然满怀期待,期待着再次被震撼。
果然没有让我失望。墓葬的主人是春秋五霸秦穆公的玄孙,是秦景公,他在位40余年,国力强盛,自他的儿子始,国力衰微。想必是好大喜功之人。他的陵墓果然证明了这一点。从来没有离古人的坟墓如此之近过,这一次却被震撼得灵魂出窍,大脑一时间一片空白。
一整块地方,一座大房子,里面是一个长方形的深而大的土坑。有“黄肠题凑”,我们才得以看见近3000年前的墓葬。这是帝王天子才有的规格,而秦景公的行为恰恰说明了他以下犯上,礼崩乐坏。
他的棺椁,除了黄肠题凑之外,还有166个人殉和20个生殉。20个生殉是把奴隶和战俘肢解了祭祀上天。与排斥人殉的周文化相比,战国时期的秦公对于丧葬的态度异常坚定,虽然事死如事生,但难免太过残忍,让人难解。历朝历代,殉葬的人无非有两种:第一,主人喜欢的,第二,主人讨厌的或者对主人有威胁的。你爱一个人,你死了,你想带他走,这不是爱,这是奴隶社会,封建社会皇权至上,三纲五常的禁锢和束缚,充满了无限的凄凉和可悲。
第二种,也是为王权服务,我自然是可以理解的。
不理解第一种,因为我不是墓主人。如果我是天子,那我会怎么做呢?我会让我爱的人死亡吗?这也许就是父系社会的局限与悲哀吧。身在其中的人可能并不觉得什么。
说到事死如事生,他们生前享用各种奢华又绚烂的生活器具等,死后也不愿意放弃,又大兴土木,在地下建了和人间一般的宫殿。有乐师,厨师,药师等多种人。也说明了他们的贪婪,正如随处可见的饕餮一般。
之后,我们前往岐山县泥塑村采访手艺人泥塑对于周文化的传承与发展。这个村子手艺人真多,商业化趋势也比较明显。在参观的过程中,来自外地的游客络绎不绝。采访中我了解到他们一些人已经把产品销往了海外。他们甚至已经开有淘宝网店。而我们知道,因为是手工制品,制作比较缓慢,为了遵守诚信,保证质量,他们很难多销。但这正是他们遵守周礼的体现。
并没有太多人选择做泥塑,因为这些短时间没有太多的经济效益。它见效慢,时间成本高。然而还是有真正的手艺人热爱泥塑。脚步声临近,说话声喧嚣,也丝毫影响不到他。他仍是那个一心一意地做泥塑的手艺人。这种大国工匠精神是对周礼的传承,又何尝不是我们现代人所需要的呢?
美阳的臊子面产业以传承周礼为理念,宣扬周文化中的礼让,孝顺,和善,节约等珍贵精神。在增加就业的同时,也传播了周文化,打造了产业品牌,促进了产业升级,为中国饮食文化走向世界奠定基础。
京当村的周原博物馆规模很小,价值很大。 举世闻名的周原遗址,位于岐山和扶风两县交界处的方圆20平方公里的范围内。经考古勘察,发现了周王室的宗庙、墓葬、府库和文书档案。在馆内,讲解员为我们详细地介绍了展区内的陶器、玉器、青铜器、鬲、簋、鼎、房屋建筑、车马、奴隶肢解骨头等多种文物的相关背景及意义。
展馆内的青铜器残片比较独特,讲解人员谈到,它出土时就是这样,周人就是把青铜器敲碎了用于祭祀,而也有直接陪葬的青铜器,这展现了周祭祀文化的多面性。博物馆一隅的奴隶女人殉葬展品栩栩如生,尸骨的形态无不证明周王朝的奴隶社会形态和社会制度的森严,以及殉葬制度的残酷。而周人的迁徙路线图有利于人们了解周人的生活世界和周文化的形成过程。
随后,实践团队前往凤雏村建筑遗址,它位于空旷的荒地上。讲解员谈到,房屋坐北朝南,以影壁、门道、中院、大厅、过廊、后室为中轴线,两边排列有东西厢房和耳房,其间都有回廊连接。这种两进院的封闭式建筑,是我国发现最早的对称严密的四合院建筑形式。据推测该建筑很可能是西周早期的“太庙”。
站在遗址之上,不禁感叹周代建筑的雄伟壮观,也产生了对于周文化传承受阻的失落。由于各种原因,该遗址至今没有得到较好的保护和开发,没有发挥它的历史价值和社会文化价值。
周原是“青铜器之乡”,出土青铜器历史之悠久、数量之多,为世界罕见。周原堪称周文化的源头活水,对我们传承和发扬周文化,增强文化自信,让中国文化走向世界具有极深远的影响。而我们要做的就是发挥它的价值。
怎么办呢?无非是在有效保护的前提下,尽可能地开发和利用,使其发挥更大的效用。
但是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很难。我想,最起码我们可以多宣传周文化,这也是我们能够尽的绵薄之力。
岐阳村的三王庙和周太王陵是关于周文化不得不提的地方。当地的杨先生热心地给我们带来一个激情澎湃的解说。我们了解了周文王是怎么即位的。在这其中,感受到了周礼的谦让。而我们了解到由于文革破四旧损坏甚至销毁了很多东西,家谱,族谱被湮灭在历史中,不禁湿了眼眶,加上之前也有好多文物因为文革遭受破坏,我感受到了深深的无力感和无尽的失落。深感保护文物,增强文物保护意识,文化传承意识刻不容缓。
周太王陵亦遭受破坏,它里面并没有真正的尸骨。它仅仅是人民的精神寄托,是周文化的象征,但我觉得有精神在就够了。
考古学家勘探了多次,没有发现一个周王的真实陵墓。像江老师说的,也许就是因为周礼下周王节俭爱民呢。这对于弘扬节俭持家,施行廉政建设有着巨大的意义。
用诗经中的一句话作结吧。弘扬周礼,“道阻且长”。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