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好的问题,从哪个角度去看,会得出不一样的思路,对应提出不同的解决方案。定义问题真的很重要,因为这个定义和分类得过程等于重新认知一个问题。我们习惯认为一个问题得分类是固定不变的。正因为如此,才找不新的解决方案。
那些成功的问题解决者在为问题匹配到合适的策略之前,更擅长确定问题的深层结构;而那些不太成功的问题解决者就像“模糊分类任务”中的大部分学生一样——他们只能认识到那些浅显的、过于明显的特点,按照这种表面现象来分类,例如按照不同的专业领域。而对于那些最好的问题解决者,研究者描述道,他们解决问题“从给问题分类开始”。
就像教育学的先驱约翰·杜威(John Dewey)在《逻辑:探究的理论》(Logic, The Theory of Inquiry)一书中所说:“问题描述得好,就已经解决了一半的问题了。
比如,对于孩子不爱上学这件事,多数人认为这个问题就是孩子对学习没兴趣,或者学校教学方法不好,这两个结论都是基于这个问题分类是不爱上学这个似乎显而易见的问题。等一等,这个问题换个问法,为什么这个孩子读书就躁动不安,而探索游戏时就极为专注呢。那么这个问题就变为如何提高孩子的专注力。可以采用的办法就有主观的兴趣,训练方法,学习动机,外在的反馈机制,奖励机制。问题变了,答案也跟着变了。
这个方法在商业上也是经常使用,比如共享单车解决的是什么问题。如果这个问题是人们出行的问题,那肯定是越快越好,可以选择汽车自购或者选择出租车或者公交车。可是如果这个问题变为如何解决大城市最后一公里的出行问题,那么显然汽车和公交车都不是最优方案。最后一公里最好的策略是步行或者骑车。步行与商业无关,而骑车那就变为如何让大家都能有车可骑。这个问题习惯解答方法是自己买辆单车,或者政府投放公共自行车。但是这里面主要问题是如何解决随时随地可以骑车和随时随地可以停车的矛盾。那么公共自行车只能类似公共交通,停车点有限。而自己购车又要担心车停在哪里。于是如果一辆车可以多个人分时段使用,还可以在更多地方停车,这个共享单车的项目就逐渐浮出水面了。
当然了,提问可以影响问题的走向,也不代表一个好的问题就是万能的,它帮我们切换视角,切换纬度,但这些都只是线索,具体怎么做还是要扎扎实实做好基本功。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