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这几年一直在给咨询写作课的作者们说,要报就报自己需要的课程。以自身为出发点,你真的需要,再去报。
比如你想学影评,就去报专门的影评课,想学文案,就去找专门的文案课,想对新媒体文章有一个宏观的了解,就去报什么都讲点的课,想学写故事,就去报故事课。千万不要报没有框架体系,只有一个口号的课。比如“上完你就月入十万”,“日更一年全额返现”。
也不要因为一个冲动的念头而报课,比如“我要当作家”“我要成功”“我要靠写作买宝马”,你家里有矿啊?报课之前先看文案,如果文案里只吹自己牛逼和吹往届学员牛逼,而没有讲明白这个课老师会给你讲什么,老师讲的东西是否为自己原创的,有没有成体系,这样的课程,别报。
另外,不要被一些高端的词汇所蒙蔽。我说了一百遍了,思维导图就是花里胡哨的大纲,链接就是交朋友,知识付费就是交钱上课,复盘就是总结反思,社群运营就是群管理,输入就是学习,输出就是写和讲,跨界学习就是啥都学点,斜杠青年就是业余兼职。
把猫叫成咪咪,你们就不认识了。怪不得很多“新媒体训练营”讲讲公众号排版,就敢收五百块学费了。“知识付费”的钱也太好赚了吧。
很多人报了一堆课,下了一堆APP,最后发现自己除了一堆新名词之外一无所获。焦虑的症状反而更严重了。最好的解决方法,其实是最简单的方法:以人为本,以人为本,以人为本。
把你当成一棵树,伸展自己的根系和枝桠。比如我,一直有总结反思的习惯,但我18年年底发现自己总结反思的方法论不够完善,就报了一个麦子的“复盘课”,学习总结反思的方法论。(不管你学什么,都是三个层面,世界观,方法论,工具箱。也就是我去年在课上一直强调的“术,法,道”。)
我听完之后,知道了复盘的“道”,就不会再按照学生的方法,把所有的东西都列出来。那些把复盘写得规规矩矩的孩子,就像是上学时把老师的每一句话都要记下来的乖孩子,但这样的孩子考试基本都在中游。看他们的文章是很漂亮的,一二三,各项都来一大段,但是并没有融会贯通。
复盘的核心思想,一是目标的拆解以及进度的反馈,二是对结果的评估及其与预期差距的总结,三是根据前两项来优化下一阶段的目标。再无其他。
如果目标明确,心里有数,那么简单罗列自己每个月在职业,财务,学习,社交等各个方向上达到的具体事项即可。根本没有那么复杂。说句不好听的话,人和人的差距,不在笔杆子上,而在脑子里。
如果你学了一门课,却没能从中获得“一句话的收获”,那就是还没有融会贯通。全盘摘抄,是最低的术,拘于格式,是居中的法,化为己用,才是道。
我建议大家重温电影《三傻大闹宝莱坞》。教授问,什么是机械。A说:“机械是由相对固定的,互相连接的,存在功和能量转换的。比如一组杠杆。”B说:“所有能够减少人类劳动的事物,比如电风扇,电话,计算机。”
A能考试,B能做事。把知识化为己用,在碎片化的时代中,找到自己需要的东西,拼凑出自己的知识大纲,这才是你报一个课程的目的。也只有这样,你才能利用“知识付费”,而不是被它掌控,被它煽动。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