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二刷《大医》中,今天看到沈敦和去世的那段情节,心里有说不出来情绪,虽然这部小说的主角不是他,但我觉得他更像是主角,小说中很多情节都是他推动的。
小说中,三个主角是虚构的,但沈敦和在历史上是真实存在的人物。
沈敦和,字仲礼,1857年生于宁波鄞县的一茶商世家,也算是个有钱人吧,所以年纪轻轻就去英国剑桥大学留学了。
但一年后因为父亲去世不得不中断学业回国奔丧,回国后在上海做了个翻译,几年后他因为很好的办理江宁美教士租地案得到两江总督刘坤一的赏识,前途无量。
甲午战争后,他奉命主持江南自强军的编练,因为工作出色,被朝廷“赏加二品顶戴”。他还积极总结练兵的经验,编写了几本近代中国编练新军总结。
戊戌变法失败后,沈敦和遭弹劾,被革职发派张家口戍边。这一飞来横祸对他来说是一个极大打击,不久义和团运动在北方风起云涌,排外主义甚嚣尘上。
1900年,八国联军占据京津地区,又挥师向西,剑指燕晋之地,举国震惊。在张家口的沈敦和挺身而出,“于枪炮森严之地出入辩论”,成功退敌。第二年,又有一股法军进入山西境内,山西巡抚派沈敦和去调停。沈敦和靠着他精通英语、熟识西法和多年与洋人打交道的经验,成功解决了危机,被称为“舌战联军保全千百万民命”。
随后山西巡抚岑春煊看重沈敦和的留洋背景和应变能力,让他去当山西洋务局总办,专门处理洋人提交的“教案”事务,就是义和拳民与教民的流血冲突事件,小说中女主姚英子的陶管家原本也做过义和拳民,还和同伴杀了教士。
沈敦和在山西任职期间,恰逢知名英籍传教士李提摩太也来山西斡旋“教案”。在李提摩太的提议下,沈敦和和他合建了个山西大学堂。
1902年6月,山西大学堂成立,沈敦和当了校长,在辛亥革命前,山西大学堂与京师大学堂、北洋大学堂并列为全国仅有的三所国立大学,也就是如今的山西大学前身。
没过多久,沈敦和就从山西回到上海,开始转向金融业和实业,进入上海商界。他参与创办华安人寿等两家保险公司,投资于宁波帮商人兴办的四明银行,并设立制铁厂、纱厂等多家企业,又出任宁波旅沪同乡会首任会长,后获推举为上海商务总会会董。
1904年,日、俄两国为争夺对中国东北的控制权在辽东地区交火,无能的清政府竟然宣布“局外中立”,东北同胞流离失所,饱受灾难。小说的时间线是从这里开始的,这年,沈敦和挺身而出,成立了“东三省红十字普济善会”,但没得到交战双方的认可,这跟小说的情节是吻合的。
总之,1904年,中国红十字会在这样的背景下诞生了。
1907年,上海万国红十字会宣告终结。
1908年,沈敦和经过清政府同意,用上海万国红十字会余款筹建中国红十字会总医院。
1910年,中国红十字会总医院完工,小说中的三个主角又相聚在这座医院里。
之后发生的一系列事件,直到他去世,都跟小说的情节吻合。
在小说中,我看到沈敦和的后半生都在为中国的红十字事业和慈善事业奔波,无论是救援难民、抗击时疫,还是推动时局的变化,他都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我佩服沈敦和的远见卓识。在那个动荡不安的年代,他能够敏锐地察觉到红十字事业的重要性,并毅然决然地投身其中。他用自己的行动证明,只要有决心、有毅力,就能够克服一切困难,拯救更多的难民。
我感动于沈敦和的无私奉献。他的一生都在为民众着想,为了救助更多的生命,他几乎倾尽了自己的所有。他不在乎名利,不计较得失,只希望让更多人活下去。这种无私的精神,让我深感敬佩。
我更敬佩沈敦和的担当精神。在面对困难和挑战时,他从未退缩过。无论是创办红十字会、建设时疫医院,还是参与各种慈善活动,他都始终冲在最前面,用自己的肩膀扛起了时代的责任。这种担当精神,让我看到了一个真正有责任感、有担当的男子汉形象。
虽然小说并没有用大量的笔墨去描写他的事迹,但他每次的出现,都推动着故事的发展,所以我觉得他才是小说真正的主角,他去世后,作品能够继续下去,大概是他的大医精神的延续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