坏情绪可能会导致疾病
主要在于情绪变化会影响身体的生理和心理状态。
首先,长期保持不良情绪,如紧张、激动、焦虑、害怕等,可能会引起身体生理功能紊乱,如影响神经功能和内分泌系统,进而导致睡眠障碍、食欲下降、精神乏力等症状。
其次,情绪的波动会触发身体的应激反应,导致身体各个器官、系统之间的平衡受到破坏。例如,生气时血管会收缩,可能导致高血压或心脏病;长期处于焦虑或抑郁状态可能影响免疫系统功能,降低身体抗病能力;愤怒、紧张等负面情绪可能引起消化系统问题,如胃溃疡或消化不良。
此外,情绪的变化会影响脏腑的气机,使脏腑气机升降失常,气血运行紊乱,从而引起各种疾病。
现代研究发现,不良情绪除了可以直接影响神经系统外,还可导致免疫系统、内分泌系统以及其他系统功能障碍而发病。
现已发现除精神类疾病外,尚有许多器质、功能性疾病的发生和发展与不良情绪有关。
例如溃疡病、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癌症等,而通过调节情绪则可很好地控制这些疾病的发生与发展,这一认识早在《黄帝内经》就有详细论述。
下面就先简单地了解《黄帝内经》关于情绪与健康和疾病的关系。
1、人的情绪变化应与脏腑有关系吗?
——人的情绪变化是五脏六腑功能状态的重要外在表现——《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云:“人有五脏化五气,以生喜怒思忧恐”。
“肝在志为怒”“心在志为喜”“脾在志为思”“肺在志为忧”“肾在志为恐”明确指出情绪是五脏功能活动的一种外在表现,是以五脏六腑、气血津液为基础的,不同的情绪变化反映了人体脏腑、经络、气血津液的不同功能状态。
2、是不是出现不良情绪,如愤怒、忧伤等就会造成人体损伤呢?
——喜怒哀乐人之常情,若这种变化没有超过我们的承受程度则不会诱发疾病——《素问·气交变大论》说:“有喜有怒,有忧有丧,有泽有燥,此象之常也”。
适度的情志活动乃是人体的正常生理需要,有利于脏腑的功能活动,对于防御疾病、保持健康是有益的。正如《灵枢·本脏》所言:“志意者,所以御精神,收魂魄,适寒温,和喜怒者也。… …志意和则精神专直,魂魄不散,悔怒不起,五脏不受邪矣。”只要我们的情绪变化与当时的情境相符,而且是短时的,不会对我们的身体造成影响,更多的时候是有益的。
3、不良情绪是如何导致疾病的呢?
——不良情绪是通过引发相应脏腑的气血逆乱而致病的——“忧恐忿怒伤气”;“喜怒伤气,暴怒伤阴,暴喜伤阳”以及“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惊则气乱、思则气结。”指出强度过高、时间过长的不良情绪,主要是通过影响脏腑气机,使气血逆乱,进而导致多种疾病的发生。
4、既然不良情绪可以诱发疾病,那么脏腑气血功能异常会反过来导致情绪变化吗?
——这个答案是肯定的,脏腑气血功能异常会诱发相应的情绪变化——《素向·四时刺逆从论》说:“气血卜逆,令人善怒”,“气血内却,令人善恐”,指出气血上逆,会让人易怒,气血亏虚则易让人惊恐害怕。
《灵枢·本神》又云:“气虚则悲,实则笑不休”,是指心气不足则容易出现悲哀;若心火亢盛则可出现狂躁等情绪的异常变化。 “肝气虚则恐,实则怒”,则是指肝虚易发生恐惧,而肝气实,或肝火旺则易怒,也就是爱发脾气。
均说明脏腑气血功能异常会出现不同的情绪变化。
5、过度的情绪变化可导致什么样的表现?
——心主喜:即心的生理功能和情绪与喜有关,喜悦的过程,犹如人体能源释放的过程,可形成原动力,展开新的精神活动,并支配身体活动,从而起到精力充沛、增强呼吸、增进食欲的作用。但是突然大喜,也可导致心气涣散不收。
——肝主怒:怒是人们受到外界刺激后的强烈情绪反应,怒与肝关系密切,一方面,大怒伤肝,可导致疏泄失常、肝气亢奋,从而出现面红目赤、心烦易怒、吐血、衄血等病症;另一方面,若肝失疏泄,也可导致情志失常,出现情绪不稳、心烦易怒的表现。
——脾主思:思为思考、思虑,五行属土。而人的思虑情绪主要使用过脾来表达。当人沉湎于思考或焦虑时,便会饮食无味、食欲下降。另外,女性思考过度可出现月经不调的病症,此与脾主运化和统摄血液相统一。
——肺主忧和悲:肺是人表达忧悲的主要器官,人因忧和悲而哭泣流涕,而涕由肺分泌。在人哭泣时,肺气盛,黏液分泌增多,肺开窍于鼻,故涕从鼻流出。同时,肺主气,在出现忧和悲的情绪时,可引起声音嘶哑和呼吸急促,故肺与忧和悲关系密切。
——肾主恐和惊:肾是人们表达恐和惊的主要脏器,恐和惊可影响人体气机运行,恐可导致上焦气机闭塞不畅,使气迫于下焦,出现下焦病症,而惊可导致气机运行紊乱,出现心神不定、手足无措的现象,故肾与恐和惊关系密切。
6、如何进行情绪养生?
——情绪养生主要涉及到心态的调整和日常习惯的改善。
——首先,在心态调整方面,中医提倡孝顺和行善。孝顺父母可以维护生命之根,而多做善事可以补充阳气,从而促进身心健康。此外,中医还强调情绪平衡的重要性,认为情绪波动过大对身体有害。可以通过冥想、瑜伽、深呼吸等放松技巧来帮助平衡情绪。
——其次,在日常习惯方面,可以通过以下几种方式来养生:
1. 饮食调节:选择清淡、温热、易于消化的食物,定时定量进食,避免生冷、油腻、煎炸等刺激性食物。适量摄入甘味食物如大枣、山药等,以补脾养胃。
2. 适度运动:进行如太极拳、散步等温和的运动,有助于促进气血流通和消化系统功能。
3. 穴位按摩和推拿:通过按摩特定的穴位来缓解紧张、焦虑和抑郁等情绪问题。
4. 草药和中药:某些中药和草药被认为具有调节情绪的作用,可以在专业医生的指导下使用。
5. 劳逸结合:保持充足的休息和睡眠,避免过度劳累,有利于身体和心理的恢复。
需要注意的是,每个人的体质和情绪状态不同,因此选择适合自己的养生方法时最好咨询经验丰富的中医医生。
同时,如果情绪问题严重影响了您的日常生活,建议寻求专业心理咨询师的帮助。
希望这些建议能帮助您维护良好的情绪状态,促进身心健康。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