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云经说过的一句,“我们不是因为看见才相信,而是因为相信才看见”。这其实来自于犹太人的一句话:信是所望之事的实底,未见之事的确据。
在汉语里,“见”有两个思:一个东西在那儿,我看见了。无论是看见、听见,甚至想见,前提都是那个东西在那儿,我触及到了它,达到了对这个对象的认知;一个东西在那儿,不管什么人,在什么状态,都能看见、听见,感受到,之所以你能看见,是因为很大程度上,你的某种状态触发了对象的某种东西,它才向你显现了来。“见”既是主体对客体的感知、认知,也是客体对主体的显现。“风吹草低见牛羊”,是它向你显现,但它可能不会对所有人都显现,它需要特定的场,如果没有这个特定的场,你可能完全感受不到它。
比如我们读一本书或者看视频、聊一段话等等,在氛围状态都很合适的时候读,你会发现它好像显现了很多东西;而状态不对的时候读,你会觉得很平淡无奇。那为什么同样一本书、视频等对一个人的不同状态会不一样呢?这就是“发现”——你发出一种能量,它就给你显现了出来。如果你没有发出一种能量,制造一种场域或者场景,那它就沉睡在那儿。
认知不是一个在那儿等我们碰到的东西,而是你发出的东西决定了你能够感知到什么。比如一份报告,有能力的人瞟一眼就能发现问题在哪儿,顺便点拨一下,别人就可能一下就恍然大悟知道怎么写了。那为什么能力强的人和能力差的人看到的东西不一样?是牛人能发现对菜鸟来说如同不存在的那个格局,态势也就自然显现了出来。当然就是你的状态自定义了你的世界
我们可以试一下,眯着眼看和瞪着眼看看世界。瞪着眼看到的常常是细节,你见到了,但是见到的并不一定是真相;眯着眼忽略细部看整体的时候,反而能看到另外一种东西。就像恐惧,你瞪着眼睛看,它就存在,而且除此之外,你看不到别的东西。而当你的这个状态突然消失,就能看到一个常人不能看到的真相。这就像平行宇宙:我们生活在同一个世界里,但每个人发出的东西不一样,因此,有些东西只对少数人才显现,而对很多人不显现。开悟就是在平常的视角和状态突然消失以后,你不是看到了某种全新的东西,而是发现了某种司空见惯的东西的全新真相。
我们头脑当中有两种东西,一种是信念,一种是妄念。信念可能是最终也没法实现的东西,但坚守信念、极度认同信念的时候,它会对你的心智实施很好的管理,避免你的心智被各种细枝末节所绑架,陷入到一种伪认知当中——这些伪认知从局部看都是对的,但整体都是没意义的。
巴菲特说,“当别人恐惧的时候我贪婪”,贪婪就是对某个目标的强烈追逐,用它来驱散你的恐惧。对一个目标的强烈追逐的欲望能够驱散你眼前的恐惧,就像“重赏之下必有勇夫”,你的认知一下子就会改变,就能看到所有陷入恐惧当中的人看不到的东西——这就是“所望之事的实底,未见之事的确据”。
当你的认知被恐惧或者贪婪绑架,就会变得琐碎,要想摆脱认知上散户的身份,让自己成为庄家,就要好好治理我们的认知,使自己在心智上成为一个操之在我的庄家,发出能让隐蔽的真相向你显现的能量。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