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这是我的家乡。
我的家,在成都华阳。
天府新区,灯亮着,很美。

也是直到去年,我才真正感受到它是个很小的地方……
对它这十年的成长速度,热闹繁华倍感好奇。
(一)
就在两年前,
我还住在近中心区域的地方,上个桥,下个桥就到;
后来,我住在离中心区域有一定距离,怎么看也像半个“郊区”的地方。
两者的感觉完全不一样。
我不能说这种现象算不算逆城市化,但是却是现在大多地区的普遍现象。
私家车的普及、道路的建设、基础设施的完善,再加上中心区楼层的老旧,两者呈现的面貌竟不相同。
前者热闹,很多时候都可以直接称为吵闹,人多车多;
后者安静,平和,路多车多。

前者夜晚也热闹,店铺灯通宵;
后者夜晚早些时,小区灯亮着,煞是好看;晚些,只留下路灯、车灯。

(二)
以前,居民们吭哧吭哧挤进中心区域,因为繁华发达是动力的钩子,炫耀的尾巴…
现在,居民又扑哧扑哧往外跑,留下依旧热闹繁华的中心区域,只是带着点时间走过的破旧。

可能是太久没经过,我也是才意识到,人变少了,楼变旧了。
(三)
不过,菜市场这个地方,依旧是那么的有人气与火气。

吆喝声,吵架声,大笑声,骂人声……
你想听的,都有。
我是不太喜欢吵闹的地方,却对菜市场充满着好奇,在菜市场这个地方,你总能看到些平日里不常见的事物。
就连买菜、选菜、称菜、找零这些个小事儿,
在买主与摊主之间的对话和动作中,也会显得有趣,让人看的津津有味。
买菜的人有时候“斤斤计较”,
卖菜的人有时候“一毛不拔”,
买菜的人有时候一菜比三家,
卖菜的人有时候抱怨年后的菜没有过年时菜卖的贵………
你嫌弃我的菜太贵,我回答说那是因为才摘的,新鲜,质量好;
在我走出一段距离了,才发现这家的菜比你家的便宜,便开始后悔,直呼亏了亏了;
买菜的喜欢菜新鲜还价格实惠,
卖菜的喜欢买主不问价格且买的多,
菜市场的每个人都在精打细算,心里敲着小算盘,真的可谓是,好一出年度大戏!
以上都是我在菜市场看到,并且亲身体会过的真事,哈哈。

2月13号早上九点,
我和老妈赶车到中心区域的长江街(菜市场)买菜,就发生了这么一件趣事儿,索性记了下来:
照片中的女买主不满意称菜的结果, 觉得菜摊主称的不对,索性儿就自个儿拿称,上手称了起来。 菜摊主也没说什么,就放手让她称。 看的我们也是直乐呵 。
最后买主提着菜满意地走了;卖主开心地将钱放进包,开始新的一轮招呼,称菜。
其实,我也很想试试用带秤砣的杆秤称菜。
现在的菜摊主,大多用的都是电子秤,明明白白的,哪有这种秤多了些计算的步骤。
不过,那是四五年前我奶奶才有的东西,后来奶奶跟我们住,那种老式秤也就丢了。


以前奶奶就是用扁担挑着竹篓,装着菜,骑着三轮车,挺久远的事了。
现在菜市场也能看到。
(四)
而更想谈的一件趣事儿则是支付方式的变化。
“支付宝还是微信?”
“微信”
“好,扫这儿!”
这种对话几乎每天在上演。
我不记得是什么时候开始,有出门不带现钱的习惯了。
直到有一天和朋友去奶茶店时,我竟然会对用现金结账,产生了一种怪异的自卑感,放佛是自己与周围的人的不协调。
在学校里,也极为明显。
我们会先用掉自己的现金,不留一元在包里,似乎是觉得麻烦,也可能是觉得放包里不安全。
手机扫一扫,数字的变化,不仅使我对花钱的感知力弱化,还徒增了一种脱离周围的不适感。
这显然,给我带来了很大的问题,而问题在现在又不可避免,每每发现自己超出预算,又懊悔起来。
而还好,也就只有在这种流动性大,大部分没有微信和支付宝的菜农的菜市场才能体会到,每一件东西都有所对应的适当价钱。
而钱,又是易花难挣的东西。
没有微信二维码,没有支付宝二维码的存在,让我节省了很多不必要的开支和浪费。
但是,我又不得不承认,微信和支付宝手机支付已经在我的家乡深深扎根。连不太懂微信和支付宝并且以老人为主的菜市场也不能避免。



随处可见的支付宝和微信支付。
(五)
除了菜市场,医院也是有了很大变化。
看到连挂号缴费的窗口上,医生办公室里的桌上,楼梯口处,都有着微信二维码的标识。

不得不感叹:微信二维码,还真是“无孔不入”“面面俱到”

去医院的原因,是因为奶奶小腹痛。
她自己忍了一周后,不见起色,这才给我们说了情况。
生气之余更多觉得无奈,也拿奶奶没办法。
不过,幸运的是,拿着B超的检验单子去找医生看后,医生说没有事,都是正常的。
还安慰奶奶说:“没得事的,老年人,不要太紧张了,都是正常的。”
奶奶这才笑了,我们也才笑了,还好只是虚惊一场,颇有点庆幸的味道。

说回二维码,
在我家,就是这样使用的:
加个朋友,二维码扫一扫;
老妈超市买东西,二维码扫一扫;
老爸买条烟,检验是否正品,二维码扫一扫;
朋友取电影票,二维码扫一扫; 我赶车,投币或刷卡或者二维码扫一扫 …………
每天,二维码,都在被使用;每个人,都在在对它扫一扫。
便捷、轻易,简单,这或许是互联网,二维码带给我们最突出的好处。
而随着互联网的进步发展,支付方式的改变早在一两年前就及其明显了,每个人都在潜移默化的适应着。
其中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也没法理清。至少目前看来,在我的家乡,这是发展的带来的好变化,而二维码支付是好变化的突出代表。
最后,我想说:
二维码,你进入了我的家乡,占据了我的生活,
可真的是让人觉得可爱又可恨啊。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