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常写人生苦难,把生活撕给大家看,而林清玄却不,苦难出身而他却只说美好。在我们习以为常却忽略的美好中,他总能找寻到快乐。46年的在创作主线是什么,一直在询问什么生命意义,试着讨论三条主线:
1.标准
凡是先有标准,才有准心。
遇到事情就会有一把尺子去量,之后再做出判断、行动。林清玄写作的第一要务就是在建设一种价值观。
具体他说了什么观点和道理并不重要,几千年前老祖宗已经把道理都说了,林先生只是用一种让人更容易接受的方式来述说。私下他也在教育孩子作文的时候说过,他写文章会先预设一个观点或者道理,再由此根本去寻找生活中和记忆中打动自己的案例。
由此可以判断,任何一篇文章不会空洞无物,而是在传递出标准。
我试图去总结这个标准,显得单薄和说教。也发现这种文章的微妙之处在于润物细无声,劝人向善,劝人坚定,劝人乐观,都以一种温柔的方式。
禅学第一要义为“不可说”,非常精妙伟大。林清玄难得的是46年写作,还能保持一种平和。当然上千篇文章中,难免有偏颇之作,此时此景必然是可以从中找到心路历程。
2、细微
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
这段道理像所有道理一样,说起来来简单,做起来无比难。作家的一个基本素养就是善于观察生活,并且比一般人更敏锐一些,思考更深入一些,并且感受也要更深刻。林老师46年写作的一项训练,就是在细微之中见到伟大,在细微中思考出智慧。
如果论经历还是生长环境,林清玄老师并不复杂,少年成名,后与禅学结缘,文章独树一帜,而他写作的内容无非也是身边之物,自身朋友之事,勤奋坚持,据说到46年间,每天在早上5点起床,写3000字作罢。从来不熬夜,安心睡去。
细致入微是一种生活智慧,可以一叶知秋,在事物发展过程中预见到结果,而有所准备;另一个最为重要的作用,就是学会生活本身,在细微中慢慢磨练心性;懂得舍得,在不可调和的外界矛盾中,守护好自己的心。
活得简单一点,才能体会到很多匆忙的人体会不到的快乐,这就是林清玄大部分文章的主旨之一。悲伤也好,高兴也好,都是一种细微的情绪,可能是由身边的细微事情引发的,这正是细微的智慧,不谈超脱,而是活在当下的真挚态度。
3、转化
转化最难。人生皆苦,懂得转化是一种漫长的修行。
转化靠的自己的力量,在生活中遇到问题,或面对难题时,懂得转化是大智慧。禅学中的顿悟。事物总是有两面,没有绝对,懂得看事情看两面,在绝望里看到希望,在喜悦中看到危机,这就是转化。
每个人一天工作8小时,如果每天花8分钟,最好是80分钟,坐下来,静下来关照自己的心,使今天遇到的困境和烦恼都得到转化,那么,第二天,你就能用很好的态度去出发。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