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科生和理科生的标签

作者: 李讪然 | 来源:发表于2017-08-24 02:48 被阅读78次

    作为一个高中学理科,大学在一所工科学校学英文的男生来说,我可谓是在不那么长的日子里充分体会到了一半是海水一半是火焰的感觉。想当年我们班小六十号人里边得有四十个秃小子,那段艰辛的岁月真的是不堪回首,男女搭配的座位和工作岗位也只能是奢望;当时每每路过一楼的文科班,从走廊侧窗瞟进去,看到无数的大长腿和齐刘海,感受着扑面而来的青春气息,也有那么一刹那会怅恨久之,忍不住想长叹一声:“这才是狗日的青春啊!”,还别说,那时路过一楼看到走廊里莺歌燕舞,鸟语花香的世界,心里确实会多跳两下,一种贵妃出浴亦或牛郎初至瑶池的感觉让人还有点小激动。

    当时理科生和文科生是互相瞧不起的,前沿阵地是分过文理后老同学再见面的谈话,后勤补给是学校论坛以及微博上的段子和小故事,这里还真不是一边倒的文科生占优势,理科生充分利用自己的学科特点,呆头呆脑的段子不时也语出惊人,效果非凡。印象最深刻的是蒋方舟姐姐当时说的一个笑话,她说在某著名理工科大学教室的打水房里,一男一女在排队。女生忽然回头对男生说:“我拧不开杯子了。”男生说:“哦,那我先打水吧。”。还有无数诸如此类的“不解风情”的事例无不彰显着理科男的木讷和很傻很天真。就这样,文科生和理科生的战争开始了。文科生使尽浑身解数,写罢诗词歌赋,还不忘横眉冷目,极尽嘲讽之能;理科生也回击说文科生都是分班时候物理学不会数学算不对才跑去死记硬背,智商是硬伤,学些骚文软句除了对姑娘有贡献,对国际社会无益云云。此种争斗从我国有了文理分类之后从没停过,究其深处,还是我们无时无刻不在给对方贴着标签。这种影响是自上而下的,在老师眼里,孩子们或从学习成绩,或从听话程度,被分成了上中下等,这也不难解释最近热映的《我的少女时代》里面为什么徐太宇明明考了前十名却被认定作弊。

    也许在文科生眼里,理科生就是一种标签,就如健胃消食片和六味地黄丸一样的标签,写在瓶瓶罐罐或者包装盒上,背面就是功能主治,侧面写着不良禁忌,可是不要忘了人是感情的动物,我们还没有步入到《美丽新世界》里描述的那样,从胚胎起我们就在试管中被震荡,A级的统治精英还不能行动就被填鸭多国语言,灌输等级意识,D级的劣等大众就只能享受缺氧、脑补营养液缺失等待遇了。既然我们还没有进入到这么乌托邦的社会,那么我们都在以一种这样的思维思考问题就是很危险的,提到某个概念,大家的第一反应都是一样的,毫无思辨精神,理科生就等于呆板木讷,文科生就代表着风花雪月不切实际,这和《十二怒汉》(中国版名为《十二公民》)里面起初的十一个同意有罪的人的看法何其相似,可悲的是所有人都在拿贴标签当做娱乐,娱乐自己,娱乐对方,或者干脆就是懒得思考,跟着感觉走,像吸了大麻一样渴望飞翔的感觉,可是就在你放纵自己的时候,这种意识就在你心底生根发芽。这种标签意识就像白米饭,不吃的时候你会饿,吃了就被塑造了,所以我们还是不要糊弄过去吃饱就行了,稍有机会还是留意下自己吃的是什么,早中晚都吃好吧。

    我就认识这样一个理科生,他出生于书香门第,奶奶是北京人,政治老师,他的历史也学的特别棒,高一的时候考过几次一百分;而且写东西有想法还有文采,行文的风格特别吸引人,我们都以为他铁定会选去文科班,可是谁曾想他居然学了理科,想到这样一个大才子成天面对枯燥乏味的数字天书,公式方程太屈才了。有人问他为什么选理科而不是自己擅长的,他这样解释,他说我自己读了好多课外书,包括各种历史书,发现很多东西课本里没有,而当时我又不知道,这样稀里糊涂学下去就等于在没见过猪跑的情况下吃猪肉,以偏概全是肯定会出现的,问题是自己还意识不到。这样看来还不如先学理科,牛顿第三定律,多普勒效应到哪里都是客观存在的,以后自己看的书多了,知识体系系统了再回来看历史,也许会更豁然开朗吧。

    你身边那些被你贴了标签的瓶瓶罐罐会不会也有一两个这种“包治百病”的大力丸没有被你发现呢,喔,不对!“包治百病”也是一种标签,不光贴在大力丸上,有时候还被贴在板蓝根上。

    标签贴多了就会遮住原本透明的玻璃瓶,让你看不清里面的内容,头涔涔间若撕掉这些标签直接看里面有什么,虽然可能费些力气,但是一定会豁然开朗。

    顺便说一下,那个男生现在本科读文学了,但是拉格朗日定律他还记得。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文科生和理科生的标签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qggjd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