逆旅行者-摩洛哥-至善与常恶

作者: 声渐嚣 | 来源:发表于2019-05-18 06:35 被阅读2次

    离开摩洛哥已经一月有余,我依旧记得孩子们灿烂的笑靥,与街道上一声声不怀好意的“你好”。记得寄宿家庭的温暖,也记得出租车司机凶狠的眼神。

    那些男孩子们会不会有朝一日在街上冲落单的女孩子大喊“一百迪拉姆一夜好不好?”?

    那些女孩子们会不会有朝一日拉住旅行者的手画她们所谓的海娜纹身,然后漫天要价?

    在陪他们写写画画唱唱儿歌的两周里,我时刻想着《劝学》中的一句,每每想到便仿佛万箭穿心——白沙在涅,与之俱黑。


    说起来,摩洛哥的志愿者之旅从一开始就并不高尚。完全是因为本人复活节之前遭遇心理危机,无论如何想要做出一些改变,于是莫名抱着“医者可以自医,渡人可以自渡”的天真想法,申请了这一免签国家的儿童关爱项目,为期两周。寄宿在当地人家庭,每天朝九晚六去慈善幼儿园带小孩子。

    于是,从伦敦到法国到摩洛哥,我孤身一人,一路构思着可能出现的意外情况,一路都做好了根本无法到达目的地的最坏打算。好在虽然是第一次一人旅行,但是智商勉强在线,没有出什么意外,便通过了摩洛哥的海关。见到了来接机的项目负责人,穆斯塔法。

    他用英语问我是否安好。我牙齿打颤说,好冷!

    的确,非洲并不炎热,昼夜温差巨大,后来又遇到另外两位志愿者,两位都在工作期间冻到感冒发烧,我大概秉承着“傻瓜是不会感冒”的迷信,幸免于难。

    我所在的城市便是拉巴特,被称作最为没有存在感的首都。大抵因为是首都,这里并不像后来去的马拉喀什与卡萨布兰卡那样混乱,大街上也少有敢于直接骚扰的行人,加上我在这里与我的小天使们相处,我得说这是摩洛哥我最为偏爱的城市。

    到达的第一天做基础培训,结束之后天还早。寄宿家庭中的大女儿告诉我,大海就在附近。对于海我一向没什么抵抗力,几乎是当即出发,没有耽搁一分一秒。

    但老城区实在错综复杂,谷歌地图一向以其飘忽不定为特质。我与我的室友打了无数个圈,翻过无数莫名的上坡。在累死之前,我们坐倒了。

    来来往往的大哥大姐冲我们打招呼,仿佛我们是吉祥物。

    我看着面前升高的地面,地平线之后仿佛空无一物。

    “我感觉翻过这个坡就能看到海了。”我说。

    “之前翻的那十六个坡你都是这么说的。”我室友反驳。

    于是我把她拽起来,推着往前。几步之后,骄阳似火,我们却同时抬起头。

    我带你去看摩洛哥的海,但你要陪我翻过十七个上坡:)

    我们在海滩上浪了将近五个小时,疯狂拍着照片和小视频,用沙子把脚埋起来再挣脱出来。

    那是旅程的第一天,第一天总是纯粹愉快和充满期待的。我在日记本上写着:“我觉得我已经站到了风口,风一来就可以起飞了。”

    然而,第二天,只是初见过孩子们后,我便迅速进入了熟悉的,只要处于人群中就会发作的,极度的不自在。园长大概是感觉到了,第一天上午只将我分配给年纪最小的孩子(三四岁),我就只需要拿出准备好的彩铅和卡纸,带他们信手涂鸦,连话都不用说一句。

    与此同时,我的另外两个志愿者小伙伴(一个中国妹子与一个印度小伙),已经开始热火朝天地教大些的孩子们英语单词。我背对着他们,依旧觉得世界喧嚣温热,唯有我内心阴暗凉薄。

    幼儿园条件其实蛮差的,只有两间小教室。但有二十多个小孩,仅有一名教师日常管理

    后来的几天,我觉得我需要笨鸟先飞,于是下载了一个阿拉伯语的软件学习,希望至少能和孩子们简单沟通。但我很快发现,说起阿拉伯语,APP上能学到的叫大阿拉伯语,是一种仅存在于官方以及高等学府的语言,我那地区普遍说一种土语,这种土语和大阿,全然不同。

    于是我只能克服本能中的社交焦虑,在晚餐时间跟寄宿家庭的小女儿学日常用语,比如“让我们来唱歌/跳舞/画画。”,用手机录下来不停模仿。于是我就很快发现,小孩子们对我们说的最多的是——“我不!”

    摩洛哥主食基本是面包,偏重肉食,蔬菜很少,而且晚饭往往到晚上九点才开始吃

    大概到了第三天左右,孩子们和我们已经混得相当熟络,我也渐渐觉察到,虽然性格上我绝对不如另外两位志愿者活泼外放,但孩子们一视同仁。

    成年人的世界里甚少有无条件的爱,我常常感到疲惫的原因,大概便是总有一种,要一直不断地努力,才能“有资格”被爱的焦虑存在。我总是感觉,要变成一个与这个过于内向的自己,全部不同的人,才能拥抱一些美好。

    但孩子们的眼睛里,看不到我备受人诟病的焦虑和内向,他们毫不介怀地拉我的手,抱我,在家长来接他们的时候,亲我的脸颊和我告别(阿拉伯女性之间吻脸颊表示礼节和亲密)。以及当他们学会“I Love You”后,便一遍遍说给我们中每一个听。

    当放下心结,每天的相处大概就是痛与快乐并存。乐在唱歌跳舞画画,他们乖巧聪慧一点就通。痛苦在细枝末节:女孩子们会为了争宠而装哭,互相伤害。男孩子们停不下来打闹。年纪太小的孩子们总是不好好吃东西。每天总有几个小时,我们焦头烂额,我们顾此失彼,我们一遍遍思考着,怎样做能解决这些事情。

    我们一遍遍得出结论,我们没有办法解决。甚至我们走后,他们可能并不会记得我们,虽然他们从此会多画几种动物,多说几个单词,多唱几首儿歌。但他们并不会记得我们。

    第二周,我的室友走了,她只申请了一周的志愿项目。只有一个小男孩问道:“还有一个老师呢?”

    我和印度小哥笑而不语。小男孩于是低头唱我们教的儿歌,一会儿就忘了这件事。

    他们的善是至善,爱是博爱。这种无条件的爱,因你是你而爱,因你在此地而爱。所以,因你不在,他们便可以爱其他人。

    毫不设防,毫不偏颇,也毫不介意。

    这没有什么问题,我们和孩子们的关系若是有了泪水,便是轻盈不再,实在不妥。

    小孩子们画的我哈哈哈,比房子还大

    室友走之前,约我周末游览马拉喀什和卡萨布兰卡,前者网红城市,后者同名经典电影发生地。我开始并没有心动,满心担忧着论文开题,想趁着周末不用带小孩读读文献。

    室友:“没事,咱们路上也能读,我也有作业要赶,不会只是玩的。”

    我信了。

    事实证明俩女人出去玩,就别想着学习了。所谓逛吃逛吃,脚不走出泡就不错了。

    大概也就是在这里,我看到了摩洛哥的恶,看到了那些经常劝你不要去摩洛哥的文章中,真正存在的,无处不在的恶心。

    景是美的,人也有好的,但总有些扎眼的事情,不断发生。

    没错,这里人人都可以是小偷和强盗。人人都可以因为你的包没有拉好、手机露出衣兜而伸手盗窃。人人都可以因为你们是独行的亚洲女性,而恶意骚扰。(没错,他们没胆子骚扰白人女性,但如果你亚洲脸,会被欺负到死)

    后来我们手机不能拿在手里,听见人打招呼就跑开,出租车不敢坐(因为1.漫天要价;2. 有一次坐车司机绕远路,我们抗议,他就锁车门,一直开,直到我们开始拨报警电话)

    甚至,我的室友在卡萨机场被疑似海关人员(不清楚到底是官方还是什么人,安检之前的某个柜台)搜包,直接拿走她还剩下的当地货币。当然,我从拉巴特走的时候,也被搜了包,但因为室友提前提醒,当地货币全部花掉了,对方也没大胆到拿我的英镑。

    也许,就是因为我们不作为,只是吐槽,而不吵闹,才让他们认为我们好欺负吧?

    说是这样说,但旅游途中,谁想动不动闹到大使馆去呢?所以,如果来这里旅游,请结伴同行,团队中至少有一名男性,在手机上存好1.报警电话;2.中国使馆电话;3.住宿酒店电话

    没有很特意去拍景点照片,毕竟技术差:)

    我回去以后和印度小哥吐槽,他在撒哈拉,没错,那个所有人都觉得贼热贼热的大沙漠,冻到发烧,一边喝我给他的三九一边吸鼻涕。

    “他们以后也会变成那样吗?”我最后问他,看着幼儿园里撒着欢的小孩子们。

    “你也太悲观了。”他答非所问。

    说起来,我们也没教他们什么做人的道理。特别是我,只要他们一哭,立刻原则尽失,说啥给啥。

    这种悲观情绪一直延续到离开前一天。离别之际,寄宿家庭宴请我吃当地特色古斯古斯(阿拉伯语,大概这个发音,到底什么意思,我真不知道),大概是一种有些咖喱味的小米,用鸡和各种蔬菜炖的汤浇上去吃。寄宿家庭的父亲用生涩的英语跟我道别,说下次再来一定要来拜访,说他会把我当女儿待。不会说英语的妈妈一直温和地笑。大女儿是歌手,弹着吉他给我唱歌,小女儿带我复习这几天学会的阿拉伯语。

    他们也是在这样的世界长大的,但他们显然有更加开阔的心。

    当然,我当时满腹牢骚,心里尽是愤懑。对于呼之欲出的顿悟,并没有过多在意。


    现在时间已经过去一个月,刚刚结束论文的开题。在摩洛哥的一切,被加上滤镜,以一种更加有美感,也有条理的模样呈现出来。

    在敲打出这些文字的同时,我愈加清晰地意识到,我的小天使们不会的,至少大概率不会成长得狭隘。

    我们教了什么,我们说了什么,我们做了什么都不重要。我们谁走了,谁留下来,你待了多久也不重要。他们会一直不停地,见到不同面孔不同肤色的人,教他们英语法语唱歌跳舞画画。他们见到的都是满怀善意的,不同的人。

    所以,他们知道,我们同样的善意。

    他们不会将来自世界各地的人看成“傻帽旅行者”,“移动钱袋”去坑去骗去抢。

    因为他们认识过我们。

    因为思维一旦被开拓,就很难回到原来狭窄的地方。他们是如此,我也是如此。


    逆旅行者,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以我的心和身体,去见证被传颂美德的存在,去相信哪怕破碎零落的灵魂也可以得到救赎。

    去相遇,去离别,然后重逢。

    去守护,去怀疑,然后改变。

    于是,去成为,自己一直仰望的那种人

    谢谢阅读:)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逆旅行者-摩洛哥-至善与常恶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qghza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