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转载
【黄帝问道之大义】

【黄帝问道之大义】

作者: 第五公子 | 来源:发表于2023-04-16 07:39 被阅读0次

    2013  梁公隼

    外国的神话故事,被时常宣传,人们便信,中华的上古故事,很少人讲,人们以为迷信虚构。

    实故事本无性质分别,只在寓义深浅,人明不明。不明而信,便是迷信;明而信,便是智信。

    华夏上古口传之故事:轩辕黄帝战胜恶王 蚩尤后,天下已太平,黄帝思考人生与天道,听闻有得道仙人-广成子 住在崆峒山上,故千里迢迢来向广成子求授真仙之道,望脱生死之苦,初被广成子拒绝,广成子卧在石上,背向黄帝一言不发。

    后黄帝抛下帝王之尊与俗务,换了百姓衣服,谦恭至诚,拜请贤师,方得到广成子的对话和真传。

    可是,又再后来,黄帝修成丹功,得到宝珠,一出崆峒山,在山颠上观望天下,“这是我建立的天下啊!”

    产生傲慢,又失了道,掉了寳珠。他反躬自省,再以清静无为之性功,谦卑之心,打掉自我,消捐心念,重补心性之失,便得至道,成仙飞升。此事实有很深道理。概述如下:

    *(1) 道须自求:  (非他人来授、不悱不发、要『发愿』自我奋进,不是他人逼你、送你的,自己要改变自己;不由自心自愿的,终不成事)

    *(2)  捨小得大: (放下自以为得着而自满的一切,失了小我,才得大我,不能执取我见人见)

    *(3)  德器载道: (学大道之前要有善功嘉行(即『福德』)惠及众人、人伦道德(即『善根』)作基础,如黄帝有德,有功于人,才可修道得境界。)

    *(4) 忘智去尊: (道是不可用人之思维学识理解的,要悟而明的,所知障碍大道;不可有我执尊威,富贵及尊威反障碍成大道,即名和利疑修道)

    *(5) 性命双修: (不只能重视内藏力量而应重修心性,心性一失,力量立变为恶性。如治国,军事、经济,是内藏力量;心性是道德教育。)

    广成子在二千多年后,其化身即是老子,问道老子的人,便是孔夫子,孔子之道,上承伏羲、黄帝、尧、舜、禹、汤、文、武,下接老子,成为万世不易之理,故曰“至圣”,而中华文化实自天启,由圣贤相传,有此先圣贤之道,才叫中华文化之复兴。

    重点:

    轩辕问道故事传了二千多年,到 庄子时,他说得更白,把心法都寓藏在故事中。

    把道理深深思考在我们现实生活中:为何一些不同宗教的人,修了几十年「道」、念了不知多少本经、多少佛号、多少科仪、祈了多少祷、崇了多少次拜、灌了多少次顶、敲了多少次钵、打了多少次坐⋯⋯

    但是,都依然故我、依然俗、依然贪心、依然易怒、依然没智慧、无进步,原因就是无用心去修,无入到真心,无修到“心性之功夫”。

    佛经、道经、圣经、功法等,就如轩辕氏的寳珠,又如一把钥匙,拿到手了,原来不算等于开到门的,开门的功夫,要靠自己!否则永站着,永入不到门!还可能丢了宝珠,茫然不知。

    所以,不是信了、有形式了,便可升天得道的!这点自省自力真心修到内德的功夫,最易茫然不为。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黄帝问道之大义】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qgjfjd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