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深夏晚晴天ZMH
人生中第一次长途旅行,始于2017年的国庆。
那一年,我们从南中国出发,跨越千里,踏上了广袤无边的大西北,走过历史上赫赫有名的丝绸之路,来到了敦煌。
西北气候干旱,又恰逢金秋十月,无处不在的好阳光好天气,让人沉醉在这座极富历史底蕴的城市中。古老的城墙、精美的壁画、苍茫的大漠、带着传奇色彩的神话传说,无一不在静静地诉说着这座古城的前世今生。
敦煌实在是太过耀眼,耀眼到无论是在历史长河里,还是在当今时代中,都让人无法忽视它的存在、无法抗拒它的魅力。但是这种耀眼光芒之下,却没少透露着一股隐约的悲凉。
在敦煌博物馆里,展出了很多精美的画作。但若有细心留意,就会发现大多数的画作都是仿制品,真正的原作都收藏在更加遥远的大英博物馆或大英图书馆里。
明明是丝绸之路上的重镇,明明是众多文物的“家”,因为种种原因,却只能展出仿制品。而作为后代的我们,想要一睹这些珍贵文物的真实面貌,也变得困难重重。
这个中的悲凉、无奈与惋惜,或许只有踏在敦煌的热土上,隔着玻璃看那些仿制品的时候才会有如此深刻的感受。
但最近,当我翻阅英国作家魏泓的《十件古物中的丝路文明史》时,这种熟悉的感受再一次卷土重来。
1、这是一本怎样的书?
魏泓,国际知名敦煌学者,曾任大英图书馆国际敦煌项目负责人,现为东安格利亚大学教授。在过去三十年里,魏泓一直致力于研究丝绸之路的历史、艺术、宗教、物质和文化,加上国际敦煌项目负责人的身份,他较其他学者,更能获取更多的原始资料和第一手文献记载。
此前,魏泓著有《丝绸之路:十二种唐朝人生》、《丝绸之路上的斯坦因》等作品,《十件古物中的丝路文明史》是魏泓在从事丝绸之路器物和景观研究工作数十年之后的又一成果。
《亚洲研究》评价这本书是“一个书写物质历史的绝佳范例。”
在书中,魏泓选取了十件古物,流畅叙说了这些古物跌宕起伏的前世今生,不仅展示了古物的制作工艺和形制、主题与纹饰,也透过这些古物,讲述了人与物之间错综复杂的联系,展现了横跨欧亚非大陆上不同民族、国家文化的碰撞与交流。
书内还附有8幅高清彩色地图和43幅精美图片,生动还原了古丝绸之路的风采,也帮助我们更好地走进丝绸之路的历史。
2、书中讲了哪些古物以及它们的前世今生?
在书中,魏泓选取的这十件古物分别是草原耳环、希腊式玻璃碗、贵霜钱币窖藏、阿姆鲁克.达拉佛塔、巴克特里亚壶、于阗木板画、蓝色《古兰经》、拜占庭猎人丝绸、中国历日以及不为人知的奴隶。
在此,我们以中国历日为例,跟随魏泓的视角,一起来看看这件古物跌宕起伏的“人生”。
据学者考究,这件中国历日制作于公元876年末,其年代是877年。由于历日通常只能使用一年,因此它在生产时只被视为短暂流行的产品。
这件历日是通过雕版印刷印在纸上的,但关于历日的印制地,由于缺乏更多的证据,学者们只能猜测是在西南地区。
至于西南地区印制的历日是怎么跑到敦煌的,这期间的历史也存在着太多的不确定性。但可以确定的是,这件古老的历日能被保存下来,得益于它被发现时的存在形式:
它不是一件完整的物品,而是两个不完整的部分,被分别粘到另外的纸片上。这些纸张的另一面有字迹,包括一份契约的卷尾。
也就是说,这份历日是被物主人翟奉达当做一本参考书保管了下来。
翟奉达死后,他的藏书,包括这件历日被敦煌的僧人放到莫高窟的藏经洞里,随着藏经洞一起被封存,直到1900年藏经洞被发现。
1900年,王圆箓发现了藏经洞,把藏经洞里的不少珍贵文物卖给了英国考古学家斯坦因。斯坦因把这些文物千里迢迢运回英国,自此,这件古老的中国历日,就一直呆在大英博物馆里直到如今。
历史上,丝绸之路上所涉及的物质与文化数不胜数,远非书中这几件古物所能全部概括得下的。魏泓选取了这些古物作为丝路文明史的代表,肯定有他自己的考虑和讲究。
难得的是,他并没有单讲古物,而是在讲古物的过程中穿插了很多人与物之间的联系和故事,也详细介绍了很多相关的制作工艺和技术,对于我们了解丝绸之路上的文化都是一个很不错的知识补充。
比较令人感慨的是,这么多珍贵的文物,它们的馆藏地,极大部分都是写着大英图书馆或大英博物馆。
(完)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