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有良好自控力的孩子,在内心一定有巨大的安全感。安全感来自对周围环境的掌控力——我能做到我想做的事,我能得到我想要的东西。
小朋友之所以能把自己想要的东西让给朋友,就是因为他内心坚定地相信:“我想要的东西,爸爸肯定会给我买的。”
啊?
孩子想要什么就给他买,会不会养出一个”过分追求物质“的孩子?
这是很多父母的担忧。这种担忧完全可以理解。我们都希望孩子长大之后不要将自己的幸福快乐建筑在单纯的物质需求上。
那么我们是不是可以反过来思考——
什么样的人才会过度追求物质呢?
我们还可以进一步将这个问题具体化:以糖果为例,所有的孩子都爱吃糖。但是,哪种孩子对糖果的欲望最旺盛?是一直想吃糖果却不能吃到的,还是想吃的时候就可以吃到的?
生活经验告诉我们,物质需求过分强烈的人,要么是曾经有过物质奇缺的经历,要么就是在情感方面没能得到足够的关爱,因此需要用物质来填充这种需求。而需求能得到及时充分地满足的人,往往更能具备控制自己欲望的能力。
这么一想,我们的担心其实是多余的。
那么是不是孩子想要什么我们就应该給他买什么?
当然不是。
如果你“不买”,是因为你真的不能,而不是出于那些不必要的担心,就告诉孩子不能买。如果孩子因此有负面的情绪,就安静地陪伴他,积极地安慰他。而不是训斥或说教。
如果你可以满足孩子,那么就痛痛快快地买給他。更好的做法是不但买给他,还拍着胸脯(或者是其他夸张的方式)告诉孩子:“我最爱你了,你想要什么我都给你买!”
而最差的做法是:
各种纠结之后给孩子买了,但同时又碎碎念,教训他一顿。
或者,本来不买,但禁不住孩子各种哭闹,又答应买了,可心里还是不情愿,一直拉着脸。
物质,是所有人的生存必需。爱一个人,就会全力为对方寻找他/她想要的东西,这就是人类(以及其他社会性动物)表达亲密的原始方式之一。
虽然与当下流行的观念存在巨大差距,但我们仍然想说:让孩子得到他想要的东西,是表达爱的重要方式之一。
当然,不是唯一。
“买买买”绝不是我们唯一給孩子爱的机会。
事实上,除了“买东西”,我们每天还在各种各样的场景中与孩子发生互动,有各种各样的机会为孩子制造快乐,让孩子感受爱。
不用担心“不买”会产生负情绪,因为我们有很多机会为孩子补充正情绪。
也不用担心“买”会让孩子把爱等同与物质。如果孩子真的认为爱就等于“买”,那恐怕是因为他从没有从别地方得到过爱。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