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昨天下午放假前,一位老同志问我过年准备到哪里去玩?
我脱口而出,就待在上海喽。
他好像有点惊讶,带着同情的眼光看着我。
一直待在上海不腻歪么?我微笑着,低头不语。
其实,我很想说,即使熟悉的环境,心境的不同,或许也会有不一样的收获吧。
02
下午,独自一人去了外滩源和外白渡桥。
站在高耸入云的上海人民英雄纪念塔下,极目远眺,是上海的母亲河——黄浦江。
在蓝天白云的映照下,江面波光粼粼,时不时有几只海鸥轻盈地划水而过,泛起一阵阵的涟漪。
滨江一带,万国建筑群犹如一位长者,虽步履迟缓,却始终保持着上海老克勒独有的腔调,低吟着属于自己的岁月之声。
外滩源变化很大,记得小时候外白渡桥周边还是灰蒙蒙的一片。
现在,不仅增加了色彩明快的植物景观,苏州河游船码头也恢复了通航,连带半岛酒店的周边都打造成了有点旧上海风情的网红打卡景点。
时不时有靓丽的年轻女郎端坐在苏州河那些个著名的桥头,与周遭的精致瞬间融为一体。
03
沿着圆明园路一直前行,转几个弯就到了外滩美术馆。
近期在这里策展的是越南艺术家郑明河的影像作品展《暗游》。
说实话,那些作品看不太懂,到是在2楼的放映厅静静地坐了差不多一个小时。
听着别人对她的采访,颇有点醍醐灌顶。
印象最深的是她关于“边界"的看法。
一方面,她认为边界可以看作一堵墙,是实体存在的,或许也可以看作心灵的距离;另一方面,边界也可以看作是非物质向的,就好比黄昏就是介于光明和黑暗之间的中间地带。
走出美术馆的那一刻,下意识地,我和过去的自己达成了和解。
一直以来,我对于现代艺术没有过多的好感,可能更多地只是看到朋友圈打卡的种种肤浅。
但这一次,当我没有使用手机去拍摄室内的环境,而是试着与艺术家展开心灵对话时,我发现评价一次展览或者一幅作品不在于受众面,而在于是否能给观者以新的启发。
无论是喧嚣的,还是沉寂的,抑或是前卫前锋的,或许艺术家都在用他们自己的语言去表达艺术之外的东西。
04
骑着单车,在城区的小路中穿梭,时光好像又退回了10多年前,那也是这样一个安静的、温暖的午后,我带着好奇的眼睛,用脚步、用镜头丈量着、发觉着城市生活中细碎的美好。
忽然间,有一丝丝的感动,那些年轻时的记忆又一次地充盈了大脑,和友人远足到外滩,和家人在M50发呆,独自一人在小弄堂里吃一碗热气腾腾的小馄饨......
![](https://img.haomeiwen.com/i5828403/c37ce184fd1c817c.jpg)
![](https://img.haomeiwen.com/i5828403/ba796c41ce666d1a.jpg)
![](https://img.haomeiwen.com/i5828403/fedddbd95d3fdc67.jpg)
![](https://img.haomeiwen.com/i5828403/3e4b66c69f4cffdf.jpg)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