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故宫是明朝京师应天府(南京)的皇宫,是中世纪世界规模最大的宫殿建筑群,被称为“世界第一宫殿”。南京故宫作为中国宫殿建筑的集大成者,是遵循礼制秩序的典范,其建筑形制为北京故宫所继承,是北京故宫的蓝本,明清官式建筑的母本。
南京故宫始建于元朝至正二十六年(1366年),明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基本完工,前后历时二十六年,布局依《周礼•考工记》中载“左祖右社、面朝后市”为原则。
皇城周长10.23千米,宫城周长3.45千米,洪武门至承天门两侧为中央官暑区,承天门至午门两侧为太庙、社稷坛;前朝以奉天殿、华盖殿、谨身殿为核心,东有文华殿、文楼,西武英殿、武楼;后廷以乾清宫、坤宁宫为核心,东有春和宫,西有柔仪殿、奉先殿、大善殿、九五飞龙殿、西宫,两侧为东西六宫。
南京故宫开创了皇宫自南而北中轴线与全城轴线重合的模式,这种宫、城轴线合一的模式,即是南京特殊地地理条件使然,也是遵循礼制、呼应天象、顺应自然建设的杰作。
整体布局、建筑形制都成为后来明中都和北京城的设计蓝本,并深远的影响了中国明代王府、韩国首尔景福宫、越南顺化紫禁城、琉球国首里城等宫殿建筑的布局与形制。其建筑风格、装饰风格作为中国明清官式建筑的母版,影响至今。
南京故宫的建设根据中国古代都城营造传统的“堪舆术”。在“中国即天下,天下即中国”传统政治理念的影响下,中国古代天文学家,根据对天象星座的长期观察,将环绕北极和比较靠近中国周围上空的星象,分为三垣、二十八宿。所谓“三垣”,是指环绕在北极和比较靠近头顶天空的星象,分紫薇、太薇和天市三区,由于各区都有东西两番的星,围绕成城垣的样子,故称“三垣”。
南京故宫的宫城,依照“紫薇垣”布局。紫薇垣“天帝坐也,天子之所居”,故而用紫宫来当宫城的名称,意为“以北极星为中心的紫薇垣城”,又因宫廷之内门户有禁,故又被称为“紫禁城”。
紫薇垣内有华盖,位于北极的北面,南京故宫城内三大殿的中殿取名“华盖殿”。
南京故宫的皇城,依照“太薇垣”布局。“太薇”即政府之意,星名亦多用官名命名。南京皇城内与太薇垣相对应中央官暑的布局是:千步廊东西两侧均为大明帝国的中央政府所在地;端门为太薇垣的南门,皇城内故亦设端门。
南京故宫在选址上顺应自然,权衡各种利弊作出最佳选择宫城卜地于钟山之阳,北倚钟山的“龙头”富贵山,并以之作为镇山,放弃了对平坦的中心地带——原六朝及南唐宫殿旧址的利用,而采用填湖造宫的办法。
究其原因,不外是不符合新王朝的要求,且旧城居民密集,又有诸多功臣府邸,大量拆迁有关人心向背,加之南京属丘陵地带,平地难寻,而因地就势依山而建,能创造出气象宏伟的效果。
这种选址,在金陵有历史先例可寻,六朝宫城便是选则在鸡笼山、覆舟山下的一片高河漫滩上,东濒青溪,西达五台,鸡笼山和覆舟山就旬天然屏风拱卫于宫城之后。
明代南京皇宫以富贵山作为依托,并巧用原来的东渠作为皇城西城隍,将午门以北的内五龙桥、承天门以南的外五龙桥和宫城城濠与南京城水系相互连通,取得人工和自然相互辉映的效果。而宫城偏于城之东,则可减缓居中布局常带来的交通阻塞问题。因此南京故宫选址是综合考虑地形地貌和社会心理因素而进行的决策结果。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