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共读的是《与黄勉之书》。快五点时起床,刚坐到书桌前,灯就开始忽明忽灭,一会儿彻底灭了,于是就打着手电筒进行了今天的共读。
这篇文章挺长的,半个小时才读了两遍,模模糊糊有了点感觉。这是先生在家人和自己都生病的情况下,给弟子黄勉之写的一封书信。来信内容先生引用很多,从来信内容以及先生的回复上看,黄勉之很了不起的,肯定是先生重要弟子。这封信主要说了这样几件事:致良知之外无余功;谨独,时时致良知,复心之本体;爱与仁的关系,爱以其道方可为仁;诚;过思。
黄勉之在来信中说:“感觉良知是彻动彻静,彻昼彻夜,彻古彻今,彻生彻死,无非此物。不假纤毫思索,不得纤毫助长,亭亭当当,灵灵明明,触而应,感而通,无所不照,无所不觉,无所不达,千圣同途,万贤合辙。无他入神,此即为神;无他希天,此即为天;无他顺帝,此即为帝。本无不中,本无不公。终日酬酢,而不见其有动,终日闲居,而不见其有静。真乾坤之灵体,吾人之妙用也。”感觉这一段说的特别好,不仅是句式公正,朗朗上口,有文采,更重要的是把良知之公用、周全、效验说的特别透彻,真就先生回复到:致知之外无余功矣。真是“天地不悖、鬼神不疑、圣人不惑”。
第二则是讲乐之本源。李泽厚说,中国的文化,被称为“乐感文化”,有“孔颜乐处”之说。何以能如此呢?因为“阴阳之气,欣合和畅而生万物。物之有生,皆得此和畅之气。故人之生理,本自和畅,本无不乐。观之鸢飞鱼跃,鸟鸣兽舞,草木欣欣向荣,皆得此乐。这就是乐感文化的源泉吧。这种本体的和畅,开始不多,没有朋友、不被世人理解也不曾减少。但是人们为什么会失去本源,而不快乐呢?”“但为客气,物欲搅此和畅之气,始有间断不乐。”是因为客气、欲望搅扰了此和畅之气。怎么办?孔子给出了“时而时习之,”便立了个无间断地功夫。时习之要,在于慎独。
这样对论语开篇的学而时习之,有了不同 理解,我们一般理解的是文词之,这里先生解释为:学就是学致良知,学去私欲,并且要时时刻刻一刻也不能停止。
第三则,讲了对“博爱之为仁”的理解。仁是未发之爱,爱是已发之仁。但是这里的爱不是指一切的爱,而是指合道的爱,就像老师经常讲的,爱之不其道,则害之。
第四则,讲了一个“诚”字,即好好色,恶恶臭。
第五则,讲的思,若思外于良知,就是过,如果心心念念在良知上思,即终日终夜以思,亦不为过。
通篇说了这么多,我感觉还是那三个字:“致良知”。
今天分享时,有学姐说了这样一个困惑:人们都有被外界认可的需求,都有我很重要的的需求,圣人是不是也是这样呢?如果不这样,别人怎么能知道,怎么能向他学习呢?我认为圣人都是内心自足的,他们不向外求,不寻求他人的认可,他们不需要记录,不需要演说,本身就是一道光,当人靠近时,就可以感受的的到。至于锋日记,那是国家的需要,在那个时期需要这样的一个人物成为大家的标杆。
还有的学姐说,学了这些后,才恍然大悟,就像昨天在群里所说“不知道自己不知道”,所以要多学习知识。这点我不敢苟同,尽管这也是通向良知的一条道,但是更根本是,为道日损,所以对于我们大家来说,不是日增,而是日损,去掉的自己的不明和贪欲,最后才能接近良知的状态。如果是需要知识的话,那些不认识字的就不能达致良知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