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李鸣老师《心理咨询和治疗理论与技术》这本书,看到性心理发育阶段章节,特别是肛欲期这节,我的感触比较深,因为它让我了解了儿童在1-3岁这个年龄段都有什么样的特点,也知道了孩子在这个阶段的行为的的原因。为了加深理解和记忆,特将此节总结汇总如下:
1、自主性
1岁左右以后,孩子的运动灵巧性增加,他们学会了爬、走,也开始用词语交流。因此,他们开始体会到自主性。
例子:可能想学着自己吃饭,再大些想学自己穿袜子。
自己吃饭2、形成超我的初级概念
因为有了词语的交流,也有肢体、情绪的交流,通过与外部客体的交流,他们开始慢慢形成概念:什么是有价值的,该保留的;什么是无价值的,应该放弃。
例子:不能乱喊乱叫,不能去摸插座孔,不能去碰火,不能打更小的朋友。
3、过度客体
父母按社会规则和要求训练孩子,孩子与父母之间展开了一场”意愿”拉锯战。这时,儿童开始对环境进行观察,寻找能取代母亲的客体,即过渡性客体,这些东西通常带有母亲的意味,可能是有妈妈的味道、或似妈妈的温柔和柔软,或像是妈妈意像。过渡性客体能在母亲不在的时候给予儿童以安慰。
例子:孩子时常拿着绒毛玩具、枕头,小被,或吸咬自己手指头。
时刻拿着的玩具4、分离焦虑
在这个期的后期是一个易感期。尽管此时儿童有独立的愿望,但对母婴分离有着深深的恐惧。此时孩子对母亲有一种若即若离的感觉,儿童将外界客体关系内化成客体的内部成像这一过程,还不足够成熟到足以抵御分离性焦虑。此时有分不开的焦虑,但成长的需要又必须分开,就又存在分开后的焦虑。
例子:看到别人小朋友在玩,自己也很想玩,玩一会儿,就要看看妈妈还在不在,另对上幼儿园有焦虑,不想离开妈妈。
不想离开妈妈5、易冲突发难
在肛欲期前期,儿童在此期其实对”好”和”坏”的判断其实也比较难,因为”好”和”坏”概念才初建立,内部成像尚未健全,所以此时还可称为”两难前期”,到了肛欲期中期,儿童才进入两难期,即对好和坏的情感可混合体现在同一客体上,这种冲突可具体一丹为对所爱客体的攻击冲突。此期儿童常会对父母发脾气,违拗,或直接表达施虐冲动。到此期,口欲期的特征才退居其次。
例子:爸妈原来常给自己买玩具,现在有时不给买了,于是冲爸妈发火,哭闹。想自己穿袜子,穿不好,妈妈帮助着穿上,又不高兴,脱下来,自己再穿,穿不上,冲妈妈发脾气。
自己穿袜子6、初知界线
在肛欲期中期,儿童也喜欢玩”获得”和”给予”游戏。这种游戏促进了儿童辫别自己和他人的界限。但在确立的界线的同时,儿童也必须发展自恋的特性:由于自恋特性,儿童为满足自我,就会企望同时获得许多东西,但同时他也必然体验到愿望和现实之间的差距。因此,在现实生活中,儿童经过不断地内化,使更多的客体(如父母兄弟姐妹)进入他的内心世界(内部表象)。
例子:一岁多的孩子就开始很喜欢玩躲猫咪游戏。别人躲起来了,一会又出现了,这是满足他自恋的需要,我想着他就会出现。还有喜欢玩把东西扔出去,养育者又给他捡回来。看到别人的玩具比较好,就想占我己有,但慢慢发现,那是不可以,因为是别人的。
藏猫咪7、对重要人物特别是对父母爱恨交加
在对他人的需要和认同常充满艰辛和失望,不可避免地会出现冲突,因为儿童过分的要求从来都不可能完全满足。因此,与重要人物的关系最终都成为爱与恨的混合物。
例子:爸妈都是最爱我的,我想要什么他们都会满足我的愿望,因此,我爱他们。慢慢,我的一些要求得不到满足,因此,我恨他们。所以,每个孩子对父母都有爱和恨。
8、形成自尊
此时,儿童对外部人物对自己的反应十分敏感。他人对儿童自己的评价与儿童最初的自尊形成关系非常密切。如果发展不顺利,成年后可表现为缺乏主见、缺乏自信、过分整洁、过度节俭和做事刻板,或通过反向形成,表现为喜好挑衅,作对或喜欢控制一切。
例子:如果外部客体对孩子的评价都是好的,养育者对孩子的期望是正向的,孩子就会变得比较有自尊。如果相反,孩子会觉得都是自己不好,就会自卑。因为从小就自卑,长大后会无主见,不自信,或者相反经常挑衅他人,或控制他人。
9、前俄期的母女竞争及自卑
此期,孩子已能区分性别,女儿可能会很公开地表达对母亲的攻击,这种攻击倾向可以是女儿独立愿望,也可称作俄狄浦斯前期的母女竞争。此期女孩对性别差异的体验逐渐增加,若这时再有一个弟弟,她可能就会产生强烈的嫉妒。这种妒嫉可以是潜意识水平的阴茎羡慕,这种阴茎羡慕常伴有内心不恰当的自卑感——一种不恰当的生理缺陷感。
例子:有一些小姐姐内心有将弟弟的小鸡鸡搞掉的想法和行为。
精神分析实际是非常有趣的学科,学习它可以帮助我们了解自己,也可以了解他人,从而帮助自己及他人更好地生活。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