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植:七步成诗才高八斗

作者: 秦巴汉275e5477c13f | 来源:发表于2020-02-25 08:12 被阅读0次

曹植(192年-232年12月27日),字子建,沛国谯县(今安徽省亳州市)人,生于东武阳(今山东莘县,一说鄄城),是曹操与武宣卞皇后所生第三子,生前曾为陈王,去世后谥号“思”,因此又称陈思王。

曹植是三国时期著名文学家,作为建安文学的代表人物之一与集大成者, 他在两晋南北朝时期,被推尊到文章典范的地位。其代表作有《洛神赋》《白马篇》《七哀诗》等。后人因其文学上的造诣而将他与曹操、曹丕合称为“三曹”。其诗以笔力雄健和词采华美见长,留有集三十卷,已佚,今存《曹子建集》为宋人所编。曹植的散文同样亦具有“情兼雅怨,体被文质”的特色,加上其品种的丰富多样,使他在这方面取得了卓越的成就。南朝宋文学家谢灵运有“天下才有一石,曹子建独占八斗”的评价。文学批评家钟嵘亦赞曹植“骨气奇高,词彩华茂,情兼雅怨,体被文质,粲溢今古,卓尔不群。” 并在《诗品》中把他列为品第最高的诗人。

一,亲情融融

曹操无论打仗还是庆祝,总是把曹植带在身边。

公元217年,建安七子中的王粲、徐干、陈琳、应玚与刘桢等五人都染病而死。其中,王粲是曹丕与曹植共同的好友。

曹丕与文人们为王粲送葬,想起他生前喜欢听驴叫,就对在场的人们说:“咱们一起学驴叫,为王仲宣送行吧。”随后,驴鸣之声一时响彻天际。

同是哀悼友人,曹植大笔一挥,就是一篇《王仲宣诔》,其中写道:“文若春华,思若涌泉。发言可咏,下笔成篇。何道不洽,何艺不阔。”阴阳相隔的两位旷世才子,仍以文字唱和。

为了同一个好友,兄弟俩用不同的方式寄托哀思。

如今提起曹丕与曹植,人们想到的多是煮豆燃萁,是二人的立嗣之争。其实,这对一母同胞的兄弟,也曾亲密无间,平日里“兄弟共行游”(曹丕《于玄武陂作诗》)。

年少时的他们,常常一起宴集游玩、切磋诗文。曹植曾在诗中记述与哥哥宴饮的畅快:

白日曜青春,时雨静飞尘。

寒冰辟炎景,凉风飘我身。

清澧盈金觞,肴馔纵横陈。

齐人进奇乐,歌者出西秦。

翩翩我公子,机巧忽若神。

夏日雨后,暑气渐退,兄弟二人以美酒佳肴为伴,在一起观赏歌舞,玩弹棋游戏,一幅怡然自得、欢乐融洽的画面。

二,犯下大错

不幸的是,命运让这一对和睦的兄弟反目成仇,只因,他们是曹孟德的儿子。

瘟疫横行的这一年,是曹植一生的转折点。

才华横溢的曹子建一向任性而行,嗜酒如命。一日,他借着酒兴,乘车在驰道中间违规驾驶,并擅自经过邺城的司马门。

据《汉书》记载,“驰道,天子所行道也”,司马门则是皇宫的外门。曹植这一行为是严重的僭越之举。

曹操大怒,将为曹植放行的公车令处死。从此,曹植的地位一落千丈。建安二十二年(217年)十月,曹操作《立太子令》,宣布以“五官中郎将曹丕为太子”。

三,忧郁而终

曹植在立嗣之争中一败涂地,他的后半生,注定是个悲剧。

在曹植之前,最著名的贬谪士人当属屈原和贾谊。屈原正直高洁,悲叹:“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贾谊抑郁悲痛,沉吟:“夫祸之与福兮,何异纠纆;命不可说兮,孰知其极!”

曹植承前启后,其作品以立嗣之争为界,前期主要述说他的抱负,后期转而书写他的愤懑。

在他之后,许多贬谪士人面对曲折的际遇,便如他一般,投入到文学创作中,在诗文中寻求慰藉,如谢灵运、韩愈、柳宗元、刘禹锡、苏轼、杨慎等旷世奇才。

这是他们的不幸,却是中华文学的大幸。

难以想象,中国文学史若无曹子建,会是怎样一番景象。

后世文人内心孤独时,不知何为“形影相吊”(“窍感《相鼠》之篇,无礼遄死之义,形影相吊,五情愧赧”)。

精神振奋时,不知何为“意气风发”(“武皇之兴也,以道凌残,义气风发”)。

称赞他人时,不知何为“才高八斗”(谢灵运:“天下才共一石,曹子建独得八斗。”)。

遇到出尘绝艳的美人,我们可能不会想到:“髣髴兮若轻云之蔽月,飘飖兮若流风之回雪。”

奔赴保家卫国的战场,我们可能不会想到:“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

听到同室操戈的悲剧,我们可能不会想到:“本自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看来,“悲愤出诗人”谓为信然也。清代王士祯评价:汉魏以来,二千余年间,堪称仙才者,唯曹子建、李太白、苏子瞻三人而已。或许,“仙才”的代价,就是这一世的落寞和失意。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曹植:七步成诗才高八斗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qgqbqh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