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在前面的话:
乌合之众是勒庞在55岁的成名之作,是非常著名的社会心理学读物之一,主要研究的是群体的社会心理学特征和行为表现。一直很想拜读,但又总觉得时间不够。最后,利用午休的时间,为期三周,每天大概半小时到一小时,总算大功告成。下方我提炼了在读书过程中作者的观点和我自己在解读作者意图时做的笔记,希望给其他读者以参考,希望没有误读且有价值的传播。
核心思想提炼:
序言部分:
1. 群体很容易全盘接受或者全盘否定某个观点,并且视为绝对的真理或绝对的谬论;由此观之,群体的思想是简单和极端的。通常表现为人多势众而摆脱了个人的卑微与无能,并且这样无理取闹的信念感是在无意识状态发生的,而非理性的。(存在于潜意识中)
2. 领袖与群众互动中形成的马基雅维利风格,意思是指,利用牺牲他人的利益而实现个人利益,比如善用权术和谋略。通常结果能替代手段辩护。结果重要性强于手段,忽略手段是否残忍。
3. 弗洛伊德对勒庞的矛盾态度:一方面,肯定了勒庞对群体特征的精准把握。另一方面,勒庞并没有透过现象看到本质,他只是问题的发现者,而不是问题的解决者。
4. 人是不完美的,非理性的,自私自利,容易冲动且反复无常,有活力但悟性不足。
5. 勒庞借助历史事件(法国大革命时期?),找到了群体性格和行为中的相似之处,是用归纳法找到了群体心理的发展脉络。(此书可靠,因为求助的是事实证据!一手材料史实)
6. 我们能看到每一代人都比前一代人表现的聪明和更好,不是因为当代人大脑在进化,而是我们站在了巨人的肩膀上,得益于方法的改进。勒庞的乌合之众也是base在前人的观点之上,有了更好的观测,得益于其后继者的身份。前人不断积累的知识,造福于后来者。
7. 实践价值要大于理论价值,实践出真知。多take action!
8. 语言构造了世界万物并统一化,群体越来越趋同且无意识的活着,更加使得社会同一化呈现稳定状态;引发变革打破固化,需要的是思想突变,而思想力的巨变往往由生产力变革所导致。
9. 探寻事物的本质,需要看到隐藏信息,随时可以观测到信息往往都是迷惑和假象。跟柏拉图的理想国有异曲之妙,我们观测到的只是世界给予的映射,而非真实。
导言:群体的时代
1. 大脑的本能是期望有稳定的思维结构,如果人类认知时刻变化,大脑会崩溃;所以,思想的转型往往是痛苦的过程。这就解释了每一代人有不同的行为方式和看待事物不同的心理特点和角度,形成了代沟。
2. 科学为真理背书,但无法向人类许诺和平和幸福。
3. 对于破败的文明而言,群体的行为动机非常的明确:摧毁掉破败的文明。其过程极其野蛮,尤其是在少数知识贵族引领和创造的文明,当文明的结构摇摇玉坠之时,群众的颠覆力量和强大的破坏力愈发明显。结合中国近现代史,观点完全可以接受,无须反驳!
4. 热门话题群体:犯罪群体 vs 英勇忘我的群体。我们可以了解不同类型群体的精神构成,但无法通过群体特征来了解一个个体(个人)。
5. 不同种族群体间的差异化:拿破仑可以洞察自己国家群众的心理,确立领导地位,但是对西班牙这个族群缺乏了解,做了错误的预判。例如:一封信中,他认为“西班牙人会把他的士兵作为解放者对待”,实际上被当作了野兽来接待。后者的文化基因完全不同于前者,所以不能相提并论。
6. 群体心理学的实际用途:可以透彻了解群体的禀性和行为动机;会解释大量的历史和经济学现象。例如:税金。零星税vs 收入比例税制,哪个更好?对于群体而言,简单易懂负担最小易接受,这就是群众眼里的公正与公平,而不是处于经济学角度衡量。
第一卷:群体心理
群体的特征:
1. 群体的首要特征:群体的感情和思想转向同一方向,而个性会自觉的消失,从而形成群体的心理
2. 心理群体表征具有普适性,但因组成群体的个体存在差异性,所以精神结构有所不同,比如,异质性群体会表现出与同质性群体相同的特征;除此之外,还具有自身的特性,从而区分二者的不同。而精神结构(性格等)往往是由环境突变所造成的,如果单一的环境,则会表现有明显的性格单一性。群体中的异质成分只是暂时现象,当群体决定结合在一起而作为新的生命体存在,会逐渐表现出共同的特征。
3. 勒庞认为,群体的特征并不是由组成因素的平均值或者总和来决定的,恰恰相反,群体特征的形成是一个化学反应的过程,新的物质诞生,但又区别于作用它的物质。
4. 无意识行为支撑着大多数日常生活,这就是我们无法观察到一些隐蔽的动机的结果。
5. 人们在智力上差异很大,但是在本能和情感上有很大的相似性。比如,共情的能力,性格。正是大多数人在同等程度上有着相似的性格特征,逐渐演变成群体的共同属性,因为在集体心理中, 个人的才智被削弱,个性被削弱,异质性被同质性同化和掩盖,越发的无意识。更直接了当的说,群体中累加在一起的,只是愚蠢而不是天生的智慧;当涉及到利益决定的时候,还是由少数的杰出人士来决断。由此可见,大都数人都在平庸中度过,脱颖而出的永远是少数群体。平庸的品质累加永远都是平庸,而不会有所改变。
6. 群体特征形成的原因有三:第一,数量上形成势不可挡之势,个人敢于发泄出自本能的欲望而无需承担责任;第二,感情和行动具有传染性,个人可以随时为了集体做出牺牲,事实上这是违背天性的,可一旦个人依赖群体,这个能力就表现的很明显;第三, 因为传染性而加强了代入感。个人可以被带入一种失去人格意识的状态,会做出与其性格和习惯相互矛盾的举动。尤其是融入群体中很久的个人,仿佛被催眠了一样,被操控,无意识,唯命是从,而丧失了意志和辨别的能力。无法意识到自己的行为是否合适。
群体的感情和道德:
1. 群体的冲动,易变和急躁,不是由大脑来控制,而是由刺激因素所决定的。孤立的个人有主宰自己的反应行为的能力,而群体不具备。群体不会有预先的策划,他们很容易被刺激因素情感等激发。愿望与实现愿望之间可能会出现很多障碍 ,对于个人可以理解中间的障碍过程,对于群体,数量庞大赋予了势不可挡的力量,形成激愤状态,出乎预料的障碍会被狂暴的摧毁而被忽略,悲催!~
2. 群体易受暗示和轻信:正如在上述群体特征(三)描述的一样,群体的感情具有传染性,而群体又总是处于一种期待注意的状态中,所以编造和子虚乌有的神话故事很容易被心理暗示和接受。群体用形象来思维,而不是逻辑。比如:群体需要塑造英雄主义形象等人物领袖。群体无法分清主观和客观,经常会把头脑的景象当成观察到的事实,也就是曲解事实;而每一次的歪曲,都会加重传染和暗示的过程。
3. 群体的证词并不可靠,一个人如果说谎,在传染的过程中影响着其他人的幻觉,甚至达到无以复加的错误。
4.群体的情绪简单,夸张且单纯:他们不会怀疑,不知道事物有不确定性,不容辩驳。群体很容易夸大自我感情,并被极端的感情所打动。比如:群体更希望英雄具有现实生活中不可能存在的勇气,道德和一切美好的品质,也就是完美的形象。
5. 群体的偏执,专横和保守:独立的个体可以接受反驳和讨论,有着独立的见解,而群体不会追求绝对的真理,也不接受反驳。保守的本能是群体的共性,他们对于可以改变自身固有状态的新事物,有着根深蒂固的恐惧感。
6. 群体的道德观:群体容易放纵自己低劣的本能,但同时也会树立崇高的道德典范。我们不该对群体求全责备,恰恰是群体的存在,人类才有自己的文明和历史。
群体的观念,推理和想象:
1. 群体的观念,分两类:一类是,因一时的环境影响暂时偶尔让人着迷的观念;另一类是基本观念,稳定性很强,受环境,遗传规律,公众意见的影响。无论何种观念,都遵循简单明了的形式才有影响力,所以往往都被披上了形式主义的外衣,形象化的观念,缺少了逻辑的连续性,往往使得群体缺少批判精神(no critical thinking), 无法察觉观念的矛盾之处。
2. 观念通过不同的方式,进入群体的头脑中并产生了一系列效果,对抗就变的徒劳了。可见,群体观念传播思想之快。
3. 群体所具备的推理能力,只限于浮于表面的相似性与连续性。比如:受过雇主剥削的苦力,会简单的认为,全世界的雇主都是剥削他们的人。这样的推理能力是无法辨别真伪的,无法对任何事情形成正确的判断。
4. 群体的想象力强大且敏感:群体的形象思维才是他们的行动动机。一件事情以传奇的方式出现会给群体留下深刻的印象,并在脑海中自动填补为栩栩如生的画面感。比如:扮演不良角色的演员,往往会受到群体的嘲讽和攻击,因为群体很容易把虚幻的因素带入现实中的感情,而无法分辨二者的不同。
5. 以论证推理的方式激发群体的想象力是徒劳无功的,采取的形式往往都是令人吃惊的鲜明形象或者事件。比如:冠状病毒流行性感冒,每天都以数字统计的形式传递给大众,损失巨大,但并不会激发民众深刻的想象力;除了少数灾难地区。但是美国黑人致死事件,以视频形象化方式出现在公众眼前,就会成为引发社会动乱的导火索。所以,影响群体想象力的,并不是事实本身,而是激活和引起注意的方式。这也是统治的艺术。
6. 群体的信仰,有着宗教的本质,某种程度上表现出对超自然神秘力量的热爱。群体的信念,有着盲目的服从和残忍的偏执。
第二卷:群体的意见与信念
1. 种族因素是文明和民族演化的心理规律,也是群体气质的外在特征。
2. 种族综合作用的产物就是传统,民族是个有机体,支配其繁衍的过程是传统。人们总是在稳定和求变的过程中保持平衡。求变就是打破传统,取得进步;稳定就是发扬传统,延续规则。若是传统越牢固,国家越稳定,但也失去了改进的能力。最理想的情况,无疑是保留旧制度,点滴循序渐进加以改进,而正如作者所说,这是理想的情况,大都是以狂暴的方式突破传统。
3. 时间是不容小觑的力量,不可忽视。
4. 制度和政府是种族的产物,种族是文化基因的产物。现有文化基因,构建了文明,才有了种族,进而产生了制度和政府。可见,影响群体禀性的手段不是制度,影响群众头脑的是荒诞的幻想和词语。
5. 教育:死记硬背,而不去利用主动性和判断力,这是种无用的教育方式,因为只能让人会背书,会服从。能够某种程度上满足社会制度正常运行的要求。但是个人的成功,需要的是判断力,经验,开拓精神和个性。前者是一个零件,后者是个发动机。教育能够使一个国家的年轻人了解到这个国家会变成什么样子。
6. 语言可以变迁且为政治服务,例如,“地租” 变成 “土地税”;“盐赋” 变成 “盐税”;商号税款变成“执照费”。同一个词对于不同的社会阶层,含义不同,表面上使用的是同一个词汇,但是他们说着不同的语言。
7. 通常上一代人的经验对下一代人没有多少用处。
8. 影响群体头脑的精神力量是如何发挥作用,并有效的转化为实践力量的:首先群体需要领袖这个核心人物,其他人只是领头羊的使徒和信徒。而领袖未必是实干家和思想家,他只是知道如何迫使群体接受自己的想法,打动群众的灵魂。所以,我们中国人总说擒贼先擒王是对的。
9. 重复断言可以加强人脑对观点的接受程度,并使其对此深信不疑。比如:恒源祥广告:洋洋洋!~粗暴的横扫整个消费者市场。
10. 名望有时会阻碍我们看到事物的本来面目,因为它太徒有其表了,使我们失去了判断力变得麻木。建议多读传记,可以透彻对事情多方面的解读。
11. 文明的基础是数百年保持不变的坚定持久的信仰,信念开始衰亡的时刻,就是它的价值开始受到质疑的时刻。
12. 有些观点,无法写到网上,这一卷,请自行阅读,你会受益匪浅的。
第三卷: 不同群体的分类和特点
1. 群体分类: 易质性群体(a. 无名称的群体, 如:街头群体(这股力量缺乏责任感);b. 有名称群体,如:陪审团,议会(这股力量发挥责任感作用));同质性群体 (a. 派别,如:政治派别,宗教派别;b. 身份团体,如:军人,僧侣,劳工;c. 阶级, 如:中产阶级,农名阶级)
2. 不要拿郭嘉当回事,遇事要求助于个人,把握主动精神。
3. 陪审团有时不会被证据打动,反倒容易受制于情绪。
4. 选民群体组成跟受教育程度无关,无论是律师,医生组成的群体,还是农民,工人组成的群体,投票性质一样,没有比谁更高明。
5. 乌合之众从野蛮状态发展到文明状态,当文明达到巅峰状态,开始止步不前,也是衰败的开始,逐渐走向死亡,这就是一个民族的生命循环过程。
文中很多观点,无法传播在网上,需要亲自阅读。读书最深刻的感受,一开始想过弃读,作者语言很陡峭,读起来艰深晦涩难懂。读到三分之一处,感觉就很棒了,最后阶段意味深长,启发很大,当之无愧的社科门类的经典书籍!~
推荐阅读: 五颗星
![](https://img.haomeiwen.com/i23179623/972e32f851b196f5.jpg)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