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本书大部分内容我都很熟悉,主要是一些哲学科学、经济学、统计学、行为经济学常识,比如禀赋效应、损失厌恶、成本收益法则、大数定律、概率和样本,作为一本增强理性认知的入门书很不错。
我感兴趣的是本书第六部分“认识这个世界”,其中涉及一个追求理性的现代人,如何看待这个世界。按作者的话说,“什么可以被当作知识,而什么可以用来解释世间万事万物,这是本书讨论的两个主要问题。它们同样也是科学哲学家们关注的两个核心议题。”
循书中的逻辑,结合以前读过的一些书,看能不能在尽可能少的篇幅内,把这件事理清。至于这本书给我的几个启发,改天再说。
1.奥卡姆剃刀
这是14世纪英格兰著名的奥卡姆的威廉修士提出的,也叫奥卡姆原理,也叫“简单有效原理”,即“如无必要,勿增实体”,即。他的原话是:“切勿浪费较多东西去做,用较少的东西,同样可以做好的事情。”你就当是中国人都熟悉的大道至简吧。
认识世界,我们应当让各类解释简单化。它们应当包含最少的概念,以尽量简洁的方式被定义。
凡是那些吹嘘自己的解释体系多么复杂精妙的,你都得提高警惕。
2.可证伪性
追求简洁是一种优点,但简洁的另一面是粗暴,一味为简洁而简洁,只会带来困扰。
最典型的例子,莫过于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这一套理论,足够简洁,一切都与性有关。弗洛伊德还有一个怎么看都不像是一个从事科学研究的人的特点,他拒绝一切证据。他曾对一个提出支持他的理论证据的人说,既然我拒绝一切反对的证据,我也拒绝你的支持证据。在我们看来,弗洛伊德那一套,更像是宗教。
中国人对宗教不敏感,但对封建迷信就熟悉多了。两者有一个共同点,一切都可以解释。比如,你费重金请一个高人给你施法保你今生富贵,可你一直就是没致富。怎么解释?很好解释,因为时机未到,你放心,总会来的。哪怕你到了弥留之际,进了重症监护室,还是没致富,是那个高人错了吗?如果把高人请过来对质,他可能会说,是你这些年干错了什么事,犯了什么忌讳,误了你的致富;他更可能安慰你,有某某神仙很看好你的后代,想着你这一生也这么爱自己的孩子、孙子,于是把你的福运都转给他们了,你就放心走吧,他们的好日子马上就来。
好,该大神波普尔出场了。据说,波普尔对精神分析理论一无所知,他不过只是在各种随意的谈话中知道了一些信息。波普尔抨击精神分析理论无法检验,却“能够解释所有事,找越来越多的证据”,因此认为这种理论应当被忽略。
他提出,如果你想给一个理论找证实的证据,总是能找到的。你想证明对面的男人摸鼻子与性有关,总能找到证据。科学的真正特征是可证伪性。
当你理解了可证伪性,你的认知就往前推进了一大步。过去,我们相信眼见为实,能实证的,就是科学可信的。但是,那些实证的东西,很多时候都是蒙的。比如某个大师说你今年有财运,多大的收益算财运,1万,五万,还是五千万,即使你今年颗粒无收,他还可以说,今年你本来有血光之灾,起初没告诉你是怕你担心,现在用财运给你对冲了,也算是财运应验了,因为出了血光之灾那不是会有一大笔医药开销吗。按照可证伪理论,这就不可信。因为永远没有办法证明他是错的。
3.特别解释
“可证伪性”一出,不太平了,大家发现,好多理论都经不起推敲。
为了对付波普尔,人们想出了一个办法,那就是针对反驳证据搞一个特别解释,就像给一个出了bug的软件打一个补丁。比如,托勒密提出本轮概念来解释天体绕地运行的轨道不是正圆,又如爱因斯坦提出宇宙常数来修正广义相对论。
每当这种时候,我们应当对那些明显只为了对付反驳性证据而不针对理论本身的所谓“理论发现”持谨慎态度。特别解释和事后解释都颇为可疑,因为它们太容易被提出了,而且明显有投机取巧之嫌。
但是,波普尔的理论,也有局限。
你可以这样理解,一个理论可证伪,那相比同类型的不可证伪的解释更值得你信任;但是,任何理论,你都要求具备“可证伪性”则不行。
4.范式转移
按照波普尔的理论,好的理论是可被证伪的,一切理论都等着被证伪。
知道这句话会让你感觉自己很高明,但你发现没有,波普尔的论断实践效用很少。与波普尔的观点相反,科学和那些指导我们日常生活的理论主要都是依赖支持性证据而推进的,而不是靠发现一些反驳性证据。
1962年,托马斯·库恩在他著名的《科学革命的结构》中提出,科学发展并不总是要经历提出理论、搜集证据、修正理论的艰难过程,相反,革命才是科学取得巨大推进的常规方式。这一论断震撼了整个科学界。
所谓“范式”,指某个群体所共享的信仰、价值、和行为方式。每一次科学革命,从哥白尼、牛顿到爱因斯坦,本质上都不仅仅是具体结论上的刷新,而是一次范式转换。这种转换不仅是科学的递进,还有全套价值观和方法论的变革。
比如,日心说对地心说的替代,根本就没有循序渐进的交接,也不可能。只有当一个新想法——日心说——在一些层面上比旧观念(地心说)更令人满意,且有科学证据表明其更值得玩味时,范式转移就发生了,往往新的范式似乎在一夜之间横空出世,打破并取代了旧有的观念。
正如在科学领域中一样,在技术、工业和商业领域的巨大变化也通常得益于革命而非渐变式的进化。蒸汽机被发明出来,这让世界上许多地方的主要纺织材料从毛线变为棉线。火车被发明出来,让工业生产不再局限于一个地区。工厂开始进行大规模生产,终结了远古以来的生产技术。在很短的一段时间内,互联网的出现几乎改变了一切。
5.科学研究纲领
其实,库恩和波普尔的观点本质上是冲突的,库恩坚持的是证实,不是打补丁式的证实,而是用全新的革命性的观念来证实,波普尔坚持的是证伪。
怎么调和呢,于是拉卡托斯出场。他提出了“科学研究纲领”,简单说就是,每一个研究都是在一个纲领内部进行的。同时存在多个纲领,互相博弈,胜者发展,败者退出。
但是,有些只是暂时退出,很可能会卷土重来,现在领先的也可能突然消亡。
这个道理其实很好理解,你一定也遇到过,一个多年前被抛弃的一个理论,如今竟然证明是对的,而一个多年前坚信的东西,现在被实锤是谬误。
我对弗洛伊德的理论,就有这样一个过程,最初接触感觉来到一片新天地,后来觉得太荒谬,现在,我必须承认,弗洛伊德的理论,有很多是极具价值的,比如无意识、潜意识理论。
6.解构主义
在对事物的理解中,不同的文化实践和信仰会产生不同的科学理论、范式,甚至是推理形式。这在后现代主义者和解构主义者看来,并不存在所谓的事实,只存在人们对于现实的统一的社会性解释。
曾师从波普尔的费耶阿本德,在研究科学史的时候发现,没有任何一个重大科学成果,从伽利略到爱因斯坦,完全适用科学方法论。费耶阿本德是拉卡托斯的主要论敌,他指出,一切证据都是受评价者的世界观或自然观的影响而彻底地渗透理论的。
费耶阿本德把自己的这套理论称为“方法论的无政府主义”,人们经常用一些极端的词汇来称呼他的极端哲学,有人称它是“‘什么都行’的哲学家”,“反科学的哲学家”,甚至有人说他是“科学最坏的敌人”,以及“ 科学理论界的肆无忌惮者” 的声誉。
按照本书作者尼斯贝特的看法,解构主义者对现实的理解总是没有证据,他们这么解释世界也完全没有什么基于心理学研究的背景知识。虽然“一切事物都是推断”是事实,但这并不表明任何推断都是无可辩驳的。
尽管说了解构主义的不是,但必须承认,科学研究就是有那么一些非理性因素的。比如灵感、洞见、巧合和偶然。我们常常墨守成规,这不是一个贬义词,大多数时候就应该这样,但一定要知道规则就是用来打破的,偶尔,你不妨自我放飞。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