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史记札记知罪春秋
【老秦人的故事】12、齐桓身死

【老秦人的故事】12、齐桓身死

作者: 枫离秋 | 来源:发表于2017-09-05 22:34 被阅读6次

    1|灭亡黄国

    公元前651年,齐桓公葵丘之盟,是齐桓公霸业的顶点。《史记》里太史公对齐桓公称霸有这么一番描述。

    太史公说,春秋时期只有齐国、楚国、秦国、晋国强大。晋国虽然强大,但是骊姬之乱,惠公之乱,导致晋国实力迅速下降。秦穆公在西方,僻在西戎,不与中原来往。楚国在南方发展,也没有会盟于中原的时机。所以,齐国在东方,崛起。齐桓公在管仲的领导下,宣扬仁德,诸侯会盟。

    但是对于齐桓公而言,一生的对手就是楚国。楚国屡次进攻中原,齐桓公几乎没有对策。

    公元前649年,楚国即使参与召陵之盟,但是这年黄国不给楚国进贡,楚国攻打黄国。黄国和弦国在同一片区域,弦国已经被子文攻下来了,这点应该引起重视。但是召陵之盟,对于南方的小国而言,却是给他们一个兴奋剂,他们忽然意识到,齐桓公是可以依靠的。但是,估计错误,齐桓公根本不可能为了这些小国和楚国开战。

    黄人恃诸侯之睦于齐也,不共楚职,曰,自郢及我九百里,焉能害我,夏,楚灭黄。(《左传 僖公十二年》)

    黄国人仗着齐桓公,不给楚国进贡,说:从楚国都城到我这九百多里,怎么能害我。

    夏天,楚国灭亡黄国。

    黄人不归楚贡,冬,楚人伐黄。(《左传 僖公十一年》)

    也就是讲,齐桓公是第一个霸主不假,但是这个霸主可难当啊。

    2|王子带叛乱

    王子带我们曾经介绍过,周惠王的最喜欢的儿子,周襄王的弟弟。周襄王在齐桓公的帮助下,坐上了王位,但是周襄王这个位置坐的不安稳,为什么呢?

    王子带要篡位。

    公元前649年,王子带联合戎人,一起攻打京城,攻进了王城,烧了东门。

    周王因此攻打王子带。王子带一看,叛乱失败了,怎么呢?

    找齐桓公。无论是合法不合法都跑到齐桓公这里。

    齐桓公派管仲让戎人和周王媾合,让隰朋去晋国和戎人媾合。

    于是周天子非常高兴,以上卿礼犒赏管仲。

    管仲说:我是一个很低贱之人,齐国有国氏和高氏两位上卿,如果对我这么好,到了他们来承受天子命令,用什么礼节接待他们呢?

    周王说:我不知道怎么感谢你啊,我希望你能去享受你的职务,不要违抗。

    于是管仲接受下卿,然后回到齐国。

    什么是上卿呢?说白了就是中央特派官员,每一个诸侯国里有三卿,天子指派就是上卿,诸侯自己任命就是下卿。

    管仲多聪明的一个人,不敢非礼。

    但是王子带现在还在齐国,这很麻烦,怎么办呢?

    于是齐桓公派遣大夫仲孙湫去周王室办事,顺便说说王子带。结果仲孙湫正事处理好,根本没有提起王子带。

    回国后对齐桓公说:现在天子怒气未消,可能还要十年等候,否则天子不可能招他回去。

    于是这年,齐桓公和鲁国、宋国、陈国、卫国、郑国、许国、曹国在咸会盟,为了淮夷威胁杞国的原因,另外为了让周王室安定。

    于是诸侯派兵驻守周都,怕戎人又来。

    并且筑城把杞国迁过去。

    3|楚人伐徐

    公元前645年,楚国人攻打徐国。

    因为徐国亲近中原诸侯国,楚国大怒,于是发兵伐徐。

    于是齐桓公又要开展会盟,

    齐桓公和鲁国、宋国、陈国、卫国、郑国、许国、曹国在牡丘结盟,会议重申了葵丘之盟,并且制定救援徐国。

    于是各个诸侯国行动起来。不要以为诸侯国喜欢干这种事,干这种事情,出人,出钱,几乎没有人愿意干。

    孟穆伯率领鲁军和诸侯国军队救援徐国。

    接着攻打厉国,救援徐国。

    徐国觉得诸侯国会来救他,于是死战。最后楚国大败徐国于娄林。从此,齐桓公的霸业一去不复返,因为此时又发生一件事

    4|管仲谢世

    公元前645年,管仲、隰朋与世长辞。

    管仲被称为管子,那么他有什么值得称道之处呢?管仲能够被称为管子,主要在于他的尊王攘夷的政策。

    在春秋时期的乱世,中原文明命悬一线之时,管仲和齐桓公高举尊王攘夷的政策,使中原文明能够延续。只此一点,就可以名扬千古。

    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孔子语)

    况且管仲的经济思想,非常具有市场经济的思维方式。

    中国古代改革,成功少,失败多。而春秋战国各贡献了一个案例,春秋管仲改革可以讲成功。战国商鞅变法也可以说是成功了。但是这两个案例,改革的思路却大相径庭。

    管仲做齐国的国相,齐国富国强兵,通货积财。

    管仲有句名言:

    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上服度则六亲固。

    这句话怎么理解,他不是正向的理解。不是说富裕了,人们就会自动去接受教化。

    而是讲,如果国家贫困,人民贫困,那所谓教化何从谈起?

    并且他的前提条件是文明社会,而不是原始社会的处于非文明化的社会。

    也就是说富裕是教化的必要条件,但不一定是充分条件。

    比如说公有制社会,他的富裕程度肯定不如现在,但是他的教化,道德是最好的。竟然让老子发出

    小国寡民。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徙。虽有舟舆,无所乘之,虽有甲兵,无所陈之。使民复结绳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老子》)

    假如老子所说为真,那么就奇怪了?难道文明社会还不如非文明社会(亚文明社会)?从整个春秋战国时期,也能看出这种现象。战国时期的战争和政治比春秋更没人性。

    现在我们先不深解,到了以后会对比的看的。

    接着管仲说

    四维不张,国乃灭亡。

    四维,即礼义廉耻。孙中山制作中山装,前面四个口袋,代表礼义廉耻。可见这句话对中国人有多深。

    国有四维,一维绝则倾;二维绝则危;三维绝则覆;四维绝则灭。

    我们怎么理解这句话?现代,有多少发出人心不古,但是为什么在我们看来,现在比过去文明。中国古代一直提倡道德,但是为什么道德反而对中国形成阻碍?

    如果讲廉洁,管仲就最不廉洁。如果说羞耻,管仲在齐国开设妓院赚钱,

    齐桓公宫中七市,女闾七百,国人非之,管仲故为三归之家,以掩桓公,非自伤于民也。

    (《战国策 东周策》)

    女市就是红灯区,女闾就是妓女。这事情好像中国除了管仲这么光明正大,就是日本,日本明治维新,把日本女人,卖到南洋,当成妓女,给国家搞赋税。

    所以讲这些,就是发出一个疑问?管仲说的国之四维真的就是后世儒生的“礼义廉耻”吗?

    这些疑问,我们希望在未来中一点点解释。

    下令如流水之原,令顺民心。

    下令,为了没什么?顺民心。按照现在的词,就是以人为本。我们知道现在讲改革,但是改革首先是以人为主的循环。以人开始,以人结束。

    如果片面套用经济原理就会形成一个怪象?比如经济向某地转移,地有了,房有了,人没有。这样一来,作为最重要的尺度的人,不出现。那么改革的方向,力度都会陷入泥沙中,无法支撑起来。

    所以对于改革者,切忌理想主义者,完全没有以人为指标,而是以幻想中的世界为导向,这种改革怎么可能成功?

    作为中国伟大的实务者,管仲他不是没有理想。至少他守住了中原文明,让齐桓公称霸了。

    最后讲

    故论卑而易行。俗之所欲,因而予之;俗之所否,因而去之。

    就是不改革人民的俗制。人民想什么就给他什么,人民讨厌什么,就把他去掉。

    有人就疑问,这也叫改革?那几乎没改嘛。这句话应该讲的是顺应大势,大势他不可能是一个抽象的。而是体现在这个时代的方方面面。比如讲既然春秋时期,井田制开始瓦解,农夫、贵族、君主都想废弃这个制度,那就废弃好了。

    太史公说管仲这个人,有辩证思维,能够转化。祸的能转化为福,败的能转化为成功。中国辩证思维出来很早,从伏羲做八卦开始,一直到老子写《老子》无不渗透辩证思维。但是现在有些人运用辩证思维,干吗呢?诡辩。因为辩证思维,相互转化,是诡辩的最好武器。但是自从中国进入专制社会后,辩证思维反而萧条,取而代之是君主的一言堂,独断。而西方的逻辑思维,形成了形式逻辑,一直到高端的数理逻辑。

    而管仲当年对于曹沫之事,将原来的祸,转化为诸侯信服齐桓公的福,就是一次运用。

    然后管仲贵轻重,慎权衡。从很多事例可以看出,比如我们讲过管仲斥责楚国,理由不是楚国擅自称王,而是不进贡苞茅。比如讲郑国太子华用国家做诱饵,让齐桓公拥立自己,管仲坚决不肯。

    但是最奇怪的,管仲这种品质,怎么会年轻时做个小官吏,也会失败呢?

    知与之为取,政之宝也

    知进退,轻重权衡,了解人性,管仲首屈一指。

    所以中国现在很流行国学一词,实际上中国的国学,就是中国人的生存智慧,很难把他归结于现代意义上的学科。

    我们讲管仲不廉洁,不是污蔑他。管仲很有钱,管仲有三个封邑,没有人打扫。但是齐国人不认为他奢侈。

    为什么呢?因为齐国人得到利益了,你即使再奢侈也没人说你。但是如果国家的人民很贫困,但是官员稍微奢侈一点,也会被人议论。

    5|齐桓长逝

    对于齐桓公的评价很奇怪?很多人认为,齐桓公没有什么本事,就是听管仲的。但是你看齐桓公的工作,从登上国君那天,跑着跑那,累得半死,正所谓没有功劳还有苦劳。

    所以孔夫子对齐桓公有这样的评价

    齐桓公正而不谲

    就是齐桓公真的是为人民服务啊。

    当然我们在上文讲过,齐桓公为什么能称霸?因为晋国内乱,秦国待着那个破地方,楚国在南方发展,好像这个便宜就落到小白头上了。

    管仲很伟大,但是似乎伟大的人,都没有一个好接班人。管仲没有培养继承人。

    管仲病。

    齐桓公问:谁能继承你的位置?

    管仲说:知臣莫若君。

    齐桓公说:易牙怎么样?

    管仲说:不行,他杀掉儿子,不尽人情。

    齐桓公说:开方如何?

    管仲说:不行,背叛亲人,不近人情。

    齐桓公问:竖刀行吗?

    管仲说:自宫来侍奉你,不近人情,不行。

    管仲死,齐桓公不听管仲的,最后齐桓公因为这三个人而死。

    那么这三个人什么来头呢?

    竖刀,易牙都是齐桓公的臣子,结果他们为了荣华富贵。

    易牙杀了自己儿子,给齐桓公吃。

    齐桓公一吃,鲜美异常。问易牙,这是怎么做的?

    易牙说:这是我的儿子,听说国君你想吃人肉,所以杀了我的儿子给你品尝,怎么样。

    齐桓公说:你这么能杀了自己儿子?

    易牙说:我的忠心可表日月

    齐桓公不管怎么样,对于他杀子之事,他觉得他爱国君超过爱子,就很宠幸他。

    于是这次问管仲,管仲说:谁不还儿子啊,他竟然杀了自己儿子,足以说明,这个人为了利益不择手段,绝不可用。

    后世把吃饭,称为打牙祭,就起源于易牙。

    而竖刀,为了利益,自宫,当了寺人。

    管仲说:谁不爱自己身体,他伤害自己身体,这么不近人情,怎么能用?

    而开方是卫懿公的儿子,开方为了追随齐桓公,父母死了都不会去奔丧(有点像吴起)。

    除了这三位,齐桓公还问管仲,鲍叔牙如何?

    《吕氏春秋》还记载问,鲍叔牙应不应该当国相?

    公曰:“鲍叔牙可乎?”管仲对曰:“不可。夷吾善鲍叔牙,鲍叔牙之为人也,清廉洁直,视不己若者,不比于人;一闻人之过,终身不忘。(《吕氏春秋·贵公》)

    管仲说:鲍叔牙的为人我最了解,清正廉洁。看待不如自己的人,不屑与伍,听说别人的过错,终身不忘。

    管仲对自己的一生挚友的评价有这么几点:

    其一、公正廉洁

    其二、嫉恶如仇

    其三、气量狭小

    其四、不屑于比自己弱的人为伍

    第一条,我们就晕了,清正廉洁,也能是缺点?

    首先这个问题,需要知道一点,就是这是没有制度约束的情况下,一种着眼于官员个人的情况。本质上跟现代的法治社会精神背道而驰的。

    如果从现实角度出发,官员清廉视乎情况。

    如果这个官员完全是理想主义者,认定只要清廉就能如何如何。这不是清廉还是贪腐的问题,这是笨,庸人尔。

    所以李贽对海瑞的评价是

    先生如万年青草,可以傲霜雪而不可充栋梁。

    做一个道德标杆可以,办事情,不懂通达权变,说实在在世界上做事情都够呛,何况是中国。说白了不懂人情,被排斥出社会体系之外。

    我想管仲说的鲍叔牙,应该属这类。

    如果官员是一个实务者,且是清官,但是能力差,你放在什么位置,他都没法很好做一件事情,你肯定不能全用。属于恰当时机使用类型。

    如果官员能力强,还是贪污腐败分子,如果没有任何干预,除非你不用他,否则在哪个位子,他都能混出来。

    假如社会有这样一种官员,他不贪污,但是纵容别人贪污,又怎么看?

    所以贪污腐败,从最小处开始,滚雪球一样越滚越大,为什么呢?得到了财富,缺失了安全感。缺失了安全感,继续获得财富,一直到同归于尽。

    更重要的是,官员是分配财富的一方,公权力又是垄断的一方,怎么会不引起人警觉?但是人情就是这样,表面上说的好听,但是一遇到事情,谁不希望有个官员给我开后门。

    所以官员哪来的?官从民出,每一个人都持有这种思维,官员怎么可能不贪污?

    我们常常讲用制度约束啊,说得好。效率怎么保证?等那几个监督部门争论完,就别干事了。

    我想制度不仅仅用来监督官员,更是用来淘汰官员的。

    所以中国遍布人情,越是人情浓厚的地方,越封闭。

    所以历史无奈之处,我们读到这里,齐桓公死。无论是《左传》、《国语》、《史记》每一个史书都告诉你,亲贤臣、远小人。但是只有国破身死之时,才知道谁是小人啊。

    所以,清官、贪官跟贤臣、小人,没有直接关系。先秦时期,从来没有把官员的清贫跟是否贤能挂上钩。就算鲍叔牙再贤能,他也是齐国的重臣,可能什么资产都没有吗?

    甭管怎么讲,齐桓公还是听了管仲,不用此三人。

    但是这个心痒难耐三年,又召回这三个人。

    这年,戎人伐周,周告急于齐国,齐国命令诸侯来保卫周室。

    这年,重耳来齐国,齐桓公把自己女儿嫁给他。

    齐桓公有三个夫人,王姬(周王之女),徐姬,蔡姬,都没有孩子。桓公的小妾,齐桓公很宠爱他们,好像夫人一样。

    长卫姬:公子无亏

    少卫姬:公子元

    郑姬:公子昭

    葛赢:公子潘

    密姬:公子商人

    宋华子:公子雍

    桓公和管仲把公子昭给宋襄公(宋桓公之子,参与葵丘之盟),立为太子。

    易牙受到长卫姬的宠幸于是天天念叨公子无亏的贤能。

    齐桓公头脑一发昏,把公子无亏,立为太子。

    这样就两个太子了。

    管仲死后,那五个人蠢蠢欲动,是时机叛乱了吧。

    怎么叛乱啊,自然那三个人是巴结的人了。

    第二年,三人作乱,把齐桓公囚禁起来。那六个儿子没有一个关系他爸的生死。

    有一个女人来到齐桓公住处,

    齐桓公说:我想吃饭。

    女人说:没有

    齐桓公说:我要喝水。

    女人说:没有

    齐桓公问:为什么?

    回答说:易牙、竖刀作乱,把你囚禁起来,所以什么都没有。

    齐桓公大哭不止,说:管仲当年警告我,我没有听他,我死后,怎么见管仲啊。

    于是死于住处,死的时候,虫子爬满身体,腐臭不堪。

    最后易牙和竖刀杀掉诸大夫,立公子无亏为国君,公子昭逃往宋国。

    公元前642年,宋襄公率领诸侯联军攻打齐国,齐国人杀了公子无亏。

    齐国人要立公子昭为国君,那四个公子极力反对,于是四位公子联合起来,对付宋国军队,最后宋国军队打败齐军,立了公子昭为国君,是为齐孝公。

    这年八月,安葬齐桓公。

    桓公死后,霸业付之东流。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老秦人的故事】12、齐桓身死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lxgpj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