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唐诗,每个读过书的中国人,无论老幼都能背诵几首。有人说,作为一个中国人,至少得能背诵50首唐诗,这是最低标准。对于一个曾经学中文的人来说,数目当然不限于此,但我与唐诗总是隔着一段距离。文学史中提及的那些伟大诗人就像是美术馆中一幅幅伟大的画作,我只是匆匆从他们身边经过,并没有发生太多的交集。
机缘巧合,因为关注了六神磊磊的公众号,所以也知晓了这本《六神磊磊读唐诗》,也有了后来的买书看书。这本书一如他的公众号文章,风趣幽默,几百页的书读来就像是看小说,轻松愉快。
本书采用传统的初唐、盛唐、中唐和晚唐四个分期,以耳熟能详的代表性诗人为主线将唐诗的演化历程娓娓道来。诗人们和他们的诗作都不再是教科书或者诗集中孤零零的孤岛,他们是在整个奔涌的唐诗长河中的一部分,时而交汇、时而分流。虽然有些粗线条,但仍有可观之处。
你会慨叹唐诗留存之不易。号称以《春江花月夜》孤篇压全唐的张若虚只有此篇流传后世;被冠以“无冕之王”的王之涣也仅存六首诗作;李白的诗作流传至今的可能只有十分之一;杜甫40岁之前的诗作全部失传……现在我们有幸能看到这么多唐诗要向那些做出杰出保存工作的人致敬,其中的代表人物有:胡震亨、钱谦益、季振宜、曹寅等人,正是他们的努力才有了现在集大成的《全唐诗》。我们不禁联想,如果当年有现在的保存技术的话,今天唐诗的江湖格局就会大不一样了。
你会惊讶固有观念的似是而非。王维一直被认为是山水田园诗人的扛把子,诗作都是“松间明月照,清泉石上流”之类的出世之作,而忽略他做边塞诗豪迈雄壮,而且数目远超以“边塞诗人”闻名的王昌龄;杜甫给人印象就是整天愁眉苦脸、忧国忧民,其实他也有“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的小情怀(如果早年诗作流传,杜甫的画像估计会更加清晰);在文学史中得享大名的陈子昂当时游离于文学圈之外,孑然一身,禹禹独行,诚可谓“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你会流连于唐诗背后跌宕起伏的故事。这里有大唐科举趣事,有发挥最差考生孟浩然,最倒霉考生杜甫(还有十不中的罗隐),家庭成分最差考生李白,最神发挥考生钱起;这里有比武论剑,著名的有鹳雀楼比剑、刘禹锡白居易的多回合唱和对答;这里有诗人间的爱恨情仇,亲情、友情、爱情,无一不包。
你会折服于伟大诗人的精妙才思和道德情操。杜甫忧国忧民,作三吏三别;白居易整天给政府挑刺,写《红线毯》《卖炭翁》发牢骚;聂夷中(以前被我忽视的一个诗人)在百般求索之后找到了自己的“诗歌正道”,他要写眼前的时代,要写亲历的乡土,还有他遇到的人。他用悲天悯人的情怀写出了时代的最强音“父耕原上田,子劚山下荒。六月禾未秀,官家已修仓。”
同时,我们也要肯定大唐的气度,真的是有容乃大。身在朝野的白居易写了很多不符合主旋律(讽刺朝廷)的诗歌,最后皇帝还写诗吊唁,封其为“诗仙”。正如作者所言“中唐丢掉了繁荣,没有丢掉气度;丢掉了强盛,没有丢掉自信。宣宗皇帝把被打脸变成了最好的长脸,把被人骂出翔变成了最好的出彩。”
作者在序中也说明了本书的定位:“一个翻墙的人,帮你翻过唐诗那道墙,去折出几枝带露的花来,拿给你看。喜欢的话,你就可以自己去找正门参观。”一路读来,我像是在寻找曾经的朋友,回味那些经过的事情。客观的说,六神的目的达到了,他以其独有的才气勾起人们的兴趣。但如果想要更深一步走下去,那就需要自己花费更多的时间,阅读更多的诗集和专家解读,体会更多的世情冷暖,那就是后话了。
我一直在思索一个问题,为什么今人与唐诗越来越隔阂?或者更深一步,为什么许多优秀的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渐行渐远?
我们习惯性地给事物贴标签,这无疑有助于我们认知世界,但这只是认知路上的第一步。事物是复杂多变的,等到深入进去后就会发现标签已经不能概括事物本身,如果只是囿于标签的限定就不能真正全面的认识事物。在深化认识的阶段我们需要做到心中无山无水,看山看水只一般。
同情,需要时间。在源远流长的历史长河中汲取知识道理并不难,但真能做到心有戚戚焉却不容易。人生的独特性就在于会重复前人的生命体验,即使场景纷繁变化,内核却亘古不变。没有丰富的人生体验去印证那些知识道理,终究与其貌合神离。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