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总觉得,大多数人,都只是在别人的故事里看到自己而已。那些纯粹以故事情节取胜、而完全不依赖观众微弱的共鸣演绎完成的故事,已经太少太少。
看《最好的时光》从一开始就是带着疑问的。想要知道所谓最好的时光究竟是怎样,或许可以给个一二三数个模板出来以供参考,借以比对一下那些经过的岁月里面,是不是已经不经意滑过去最好的时光,而不自知?
也许正因为带着这样的疑问,所以始终不能沉溺。我承认,我没有看懂。
我当然不是没有看懂,我只是没有看懂“最好的时光”究竟在哪里。
六十年代的他和她,都是平常烟色里的小人物,随意地遇见了,随意地开始有些轻微的联络,然后断开。
我还以为男子会继续保持给下一个记分小姐写信的惯性,没料到他却天南海北找她去了。有点意外,仅仅,有一点。辗转,辗转,他终于看见她的时候她仿佛吓了一跳,然后就是笑,不能抑止的喜悦,那是一种女人感受到被人重视的喜悦――对比系统开始运作:某年某月某一日,我也曾有那样的喜悦,所以,标记。
故事平铺直叙又顺理成章,十指交握的时刻,暗自替男女主角松了一口气:还好台湾不大,倘若是在大陆,这个“天南海北”就要广袤得多,而有的时候、或者是大多数时候,人的热情并走不出一个岛屿去。
所以,这是地理的局限成就的爱情。
然后是民国之前,他和她纠缠在时代的苦痛里,没有声音,只有镂花布面上一段一段简短的文字。
他一有时间就来探她,洗面、谈心,来去匆匆,她为他细细梳着辫子,然后送他出门,回转过来房间清冷如初,兰花依旧,她放下遮盖镜子的帘幕,老式房间里面光线昏暗,竟有些落寞的颜色。
阿妹要出嫁了,因为怀了身孕,虽然数度撰文反对纳妾,但说到成全,他还是愿意慷慨解囊的。她在房里,拉着阿妹的手,细细嘱咐要懂得惜福,脸上隐忍着黯然的神色。
他肯为了陌生的女子赎半个身子,却不能回答她“你可曾想过我的终身”;她靠在门前听新来的小妹学曲,看他写来的书信;他在为了“梁先生”怅然泪下的时候,也有女子的泪落在他的默然里。
攘攘乱世,本不缺热血的男子,和背后黯然的女子,要那些慷慨激昂作什么呢?知心的情义,终抵不过一个终身的归宿,昏暗的老房间里,只有女子如水的惘然,渐渐隐没于黑暗。
画面跳到2005年的时候,我一点也不意外,怀旧怀了一个世纪,总不可能拖到结局。仍然是他和她,仍然是平常人物,却又似完全不是平常生活。
她颓废得吓人,身体羸弱,性格冷漠,抽烟,时常敲些诡异的文字。她爱男人也爱女人,她为男人所爱也为女人所爱,但她好像从来没有属于过谁。
她像成长在悬崖的黑色罂粟,只隔着蓝色烟雾偶尔瞟一瞟众生。故事结束在摩托车的飞驰而去中,也许是一个开始,也许是一个结束,也许什么都不是。
我失望地发现,原来并没有什么模板,可以用来比对最好的时光。我有点不高兴,不知自己花两个小时究竟看到了什么。怀旧是不错,爱情也很好,另类也可以接受,但是看三段这样的故事,究竟是为了什么?
我又有些怀疑,是不是到了智力衰退的年龄,所以如果不事先看好影评,就看不懂别人要说什么。
也许本来也无须懂得,但已经起了对这个问题的好奇心,如果不弄明白,就好像背上真的硌着那粒豌豆,怎么也无法安然入睡。
看了一圈评论,冷笑和大笑了数声。青春吗?爱吗?扯吧!那样的青春和爱,谁人没有过,谁人曾有过?
青春说到底,不过是用来浪费,因为不懂得珍惜;爱情说到底,不过是用来辜负,还是因为不懂得珍惜。也许正因如此,才会被拿来怀念,因为相比后悔曾经那样不懂得珍惜,还不如美其名曰最好的时光,来得比较皆大欢喜。
看到结尾的时候,长长一排字幕让我终于笑起来。有女生在哼哼呀呀什么歌曲,路人甲乙丙丁一一列出,我却想不起来除了她和他,曾看过相同面孔。
罢了,罢了,也许最好的时光,只合放些老唱片,穿36套旗袍去摊头买碗馄饨,谈一场不知所谓的恋爱,孤单惆怅挣扎痛苦过了,再用回忆的笔,慢慢将那些过往描成回味悠长,而那些个谁谁谁,已经没什么重要。
毕竟不管是最好的,或者是最差的,没有哪一种时光能够真真正正被攥在人的手上。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