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文发表于2016年《小学数学教师》卷首语】
自诩为笨,不是自谦,是真笨。
迫于形势需要,开始学车。头一个月,几乎都在和熄火做斗争,有天下午不到两个小时熄火了三十余次,气不过自己这么笨,选择不练让师傅早点下班。当然,庆幸遇到一个不骂人的教练,否则我早就放弃了自己。
虽然“车感”差,还是拿到了驾照。
开始一个人开车上路了。
在一条两车道且是单行道上,迎面驶来两辆电瓶车,他们丝毫没有避让我的意思。要会车了,我不敢轻易变道(其实旁边道没有车,也是虚线),便把车停了下来。惹得那两位骑电瓶车的人哈哈大笑,能想象我当时多尴尬吗?
晚上加班后开车回家。下着雨,启动车之后,用雨刮器刮去了前面玻璃上的雨水,可是一会儿玻璃又被水铺满。懊恼,不知道怎么办了。想了好一会儿,才觉得应该把雨刮器一直打开,不就解决问题了吗?释然。
每次停车之后,习惯把后视镜收起。可是那天晚上开出一段路之后,发现外面怎么这么黑呢,明明有路灯的。再一看,才发现压根就没有把后视镜打开。哑然。
我相信很多人都有这样的“新手”时段。每每回忆起这些囧事,就会想到我的学生。百度上这样解释“新手”:第一次或者刚开始做某件事的人;初学者;无经验者。在一切新知面前,学生都应该是“新手”。可是,面对这群“新手”,你可“关照”过吗?
一个新的知识点,有的人可能只需要练习一次,有的人需要练习五次,还有的人需要练习十次,甚至更多。这个时候,教师们会用“输不起”来管理课堂,实行“一刀切”。
最近参加一次区级赛课。课堂上教师用了“数字化一对一”平台,学生人手一台平板电脑。新课探究环节,学生提交作品之后,教师随机选择了一幅作品,并把作品的主人请到了讲台前。也许是还没有弄明白,也许是生性胆小,孩子站在讲台前就是不肯说话。教师鼓励了一次,未果,便让下面的孩子帮他,并说:“他不爱发言,这没有关系。”众目睽睽下,这个孩子被贴上了一个“不爱发言”的标签。不管这个孩子是不是真的不爱发言,标签一贴,估计就会与这个标签“名声相称”了。
同样这节课,在最后的练习环节,教师出了两道选择题,计时三十秒。时间到了之后,教师打开统计数据,直接将做错的学生点开,并把当中的某一位学生请出来。两道题都用了同样的处理方法,坐在台下听课的我一直为那些错了的孩子捏把汗,这个时候恐怕就不只剩尴尬了吧!看上去教师实施了有针对性的教学,可是你是否保护了孩子的自尊呢?我想,教师可否这样做呢?第一次学生选择之后,看一下统计数据,但不把错误的人在全班亮相(这个名单教师掌握即可),而是请学生(不管对错)说理由;这样之后再来一次选择,再看一次统计数据,再请刚才有错的孩子说理由,是不是就达到了效果?即使那位学生说不出理由,他也不会被贴上“我比别人笨”的标签。
开车的经历,让我对我的“新手”们多了一层体谅。一些题目,不一定当堂讲完学生就能明白,也不一定当天学完学生必须明白,更不是一个单元学完学生必须掌握。在这些“新手”面前,教师唯一要做的就是尽可能给多的时间与空间,帮助他成长,别无他法。
教育是慢的事业,更是慢的修为。如果你遇上大多都是立了竿始终不见影的孩子,你只能选择“留情”,手下留情也好,嘴上留情也好,只有这样,你的“新手”们才会安全上路!
老师们,请记住——新手上路,请多关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