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清帝国也在反思。
平壤战役刚刚结束,国内的相关批判和追责已提枪上马。
旅顺失守后,民意鼎沸,各式各样的谴责和人身攻击更一拥而上。
板子,首先打在李鸿章和参战将领们身上。官员们列举了“武备松懈”、“将有畏心、兵无斗志”、“兵将不精良、海军不得力”、“各存私见…暗中以掣其肘”等种种弊端。
翰林院侍读学士文廷式称,李鸿章“用一卫汝贵,而百战之淮军化为败卒;用一丁汝昌,而大枝之铁甲尽属漏舟”,战败乃是李鸿章“昏庸骄蹇丧心误国”所致;河南候补道易顺鼎将李鸿章比作秦桧、蔡京、严嵩等奸臣;浙江道监察御史李念兹说,“中外大小臣工及军民人等”,无不谓李鸿章“卖国求荣、甘心叛逆”;掌江南道御史张仲炘尖锐地指出,“不除丁汝昌、则海军仍不可用,不除李鸿章、则丁汝昌仍不可除”!
这是对战争失利的第一种解释:李鸿章无能。如果觉得李鸿章一个人分量不够,还可以列出一份更长的名单:丁汝昌、叶志超、卫汝贵、方伯谦、宋庆、丰升阿、戴宗骞、阎得胜、程允和、叶祖珪、牛昶昞……
同时,这些官员也给出了解决问题的办法:只要拿下李鸿章,重用王文韶、刘坤一、吴大澂、李秉衡等主战派,并“速简海军都督”,则“军务断无不振之理”!
平壤战役和大东沟海战的惨败,让北洋大臣、直隶总督李鸿章成了人人喊打的过街老鼠。踩李鸿章,俨然是当时的政治正确。但这种不分青红皂白,把战争失利的责任一股脑推给一个人或几个人的做法,是在回避矛盾,当然不算客观意义上的检讨反思。
在晚清文武百官中,李鸿章是鹤立鸡群的第一等人物;在天朝百万大军中,三万余淮军是最精锐的部队;在大清水面舰艇群中,没有能与北洋水师匹敌的武装力量,也没有能与丁汝昌、刘步蟾、邓世昌等人相抗衡的海军军官团。这场战争,清政府从一开始就派出了最能干的大臣,投入了最强的军队和最好的将领,遭受了最惨痛的失败。
李鸿章、丁汝昌尚且打不赢,换上还不如李鸿章、丁汝昌的人来指导或领导这场战争,就能够打赢吗?
对于这个问题,晚清黑粉梁启超在《李鸿章传》中早有过回答:倘若那些旁观和议论的人“处李鸿章之地位”,其应对处置“果能有以优胜于李乎”?不过是“徒快其舌而已”。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