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简友广场读书
《走向甲午》序章(2)

《走向甲午》序章(2)

作者: 阿史那 | 来源:发表于2022-08-09 07:27 被阅读0次

大清帝国也在反思。

平壤战役刚刚结束,国内的相关批判和追责已提枪上马。

旅顺失守后,民意鼎沸,各式各样的谴责和人身攻击更一拥而上。

板子,首先打在李鸿章和参战将领们身上。官员们列举了“武备松懈”、“将有畏心、兵无斗志”、“兵将不精良、海军不得力”、“各存私见…暗中以掣其肘”等种种弊端。

翰林院侍读学士文廷式称,李鸿章“用一卫汝贵,而百战之淮军化为败卒;用一丁汝昌,而大枝之铁甲尽属漏舟”,战败乃是李鸿章“昏庸骄蹇丧心误国”所致;河南候补道易顺鼎将李鸿章比作秦桧、蔡京、严嵩等奸臣;浙江道监察御史李念兹说,“中外大小臣工及军民人等”,无不谓李鸿章“卖国求荣、甘心叛逆”;掌江南道御史张仲炘尖锐地指出,“不除丁汝昌、则海军仍不可用,不除李鸿章、则丁汝昌仍不可除”!

这是对战争失利的第一种解释:李鸿章无能。如果觉得李鸿章一个人分量不够,还可以列出一份更长的名单:丁汝昌、叶志超、卫汝贵、方伯谦、宋庆、丰升阿、戴宗骞、阎得胜、程允和、叶祖珪、牛昶昞……

同时,这些官员也给出了解决问题的办法:只要拿下李鸿章,重用王文韶、刘坤一、吴大澂、李秉衡等主战派,并“速简海军都督”,则“军务断无不振之理”!

平壤战役和大东沟海战的惨败,让北洋大臣、直隶总督李鸿章成了人人喊打的过街老鼠。踩李鸿章,俨然是当时的政治正确。但这种不分青红皂白,把战争失利的责任一股脑推给一个人或几个人的做法,是在回避矛盾,当然不算客观意义上的检讨反思。

在晚清文武百官中,李鸿章是鹤立鸡群的第一等人物;在天朝百万大军中,三万余淮军是最精锐的部队;在大清水面舰艇群中,没有能与北洋水师匹敌的武装力量,也没有能与丁汝昌、刘步蟾、邓世昌等人相抗衡的海军军官团。这场战争,清政府从一开始就派出了最能干的大臣,投入了最强的军队和最好的将领,遭受了最惨痛的失败。

李鸿章、丁汝昌尚且打不赢,换上还不如李鸿章、丁汝昌的人来指导或领导这场战争,就能够打赢吗?

对于这个问题,晚清黑粉梁启超在《李鸿章传》中早有过回答:倘若那些旁观和议论的人“处李鸿章之地位”,其应对处置“果能有以优胜于李乎”?不过是“徒快其舌而已”。

相关文章

  • 《走向甲午》序章(2)

    大清帝国也在反思。 平壤战役刚刚结束,国内的相关批判和追责已提枪上马。 旅顺失守后,民意鼎沸,各式各样的谴责和人身...

  • 《走向甲午》序章(3)

    既然第一种解释难以服众,那就必须从更深层次查找问题的根源。 在晚清覆灭前后,国内舆论开始把甲午战争失败与统治阶级的...

  • 《走向甲午》序章(5)

    两种解释接连被否定后,我们不得不回到问题的原点:大清为什么会打输甲午战争? 战争失败的原因,首先应到战场上去找寻。...

  • 《走向甲午》序章(4)

    事实上,“修颐和园”在晚清官场是一个高度敏感的话题。清末各类公函文献和官员私信中,很少直接提到“颐和园”三个字,而...

  • 《走向甲午》序章(1)

    甲午战争,是中华民族心头一道血淋淋的伤口,至今尚未痊愈。 然而,在战争打响前,大清帝国曾洋溢着一派乐观情绪,几乎所...

  • 《走向甲午》序章(6)

    但我们的研究不应止步于此。 当我们把视野拓展到全球,重构19世纪中叶的东亚大背景,又会对这场战争有更为深切的认识和...

  • 《走向甲午》序章(7)

    本书想要回答这个疑问。 全书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洋务运动和第二部分明治维新,分别对洋务运动和明治维新的整体背景、...

  • 《走向甲午》目录

    目录 序章 第一卷 洋务运动 第一章 大国衰败——“汉唐宋明未有之事 第一节 林清的野望 第二节 帝国的沉疴 第三...

  • 关于《走向甲午》的情况说明

    本书尽量用通俗手法还原甲午战争前30年的中日历史,属于写实性严肃历史正剧,所引数据基本来自历史经济类论著、社科基金...

  • 《未来简史-从智人到神人》

    序章 人类的新议题 三个新的人类发展趋势:1、人类将战胜死亡,走向永生;2、人类可以永远幸福;3、人类成神。 人类...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走向甲午》序章(2)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qgvowr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