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重声明:作品为作者原创首发,文责自负
季羡林是中国当代最伟大的国学大师,是精通吐火文、梵文在内十多门语言的大学者,被称为国宝,同时他又是一个有趣可爱的人,人生活得真实通透。

他用自己坚韧不拔的毅力,从一个穷小子逆袭成为国学泰斗。
最让人钦佩的是经历了旧社会的贫苦、二战时期的迷茫和文革时的冤屈,无论身处何种逆境,他都能始终积极乐观、不忘初心,坚持梦想,一生留下了无数宝贵的文学巨著。
1911年8月2日,他出生在山东省聊城临清市康庄镇官庄村,幼时出生穷苦家庭,他和普通稚童无异,喜欢屋前泥路上奔跑撒欢,屋后的水塘里面游泳,童年过得十分惬意欢乐。
他幼时天资聪颖,是个读书的材料,后来被送去济南读书,他认为人生的起点肯定是不一样的,然而多知道一些,就能多自由一些,于是,他对知识始终抱有求知若渴的态度。
上高中期间,他对语言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尤其是看到像蚯蚓一样英文,能够发出美妙的读音后,更激发了他学习语言的兴趣。
1930年,他如愿以偿地考上了清华大学西洋文学系,大学生涯期间,母亲的去世和早早地成亲,都称为他一生中无法弥合的伤痛和残缺,为了追求学问,他忍着巨大的悲痛,正如他所说:“我们总是穿过糊涂菜明白,生活的意义就是完成这一代人该负的责任。”

在清华大学期间,他认为有两门课对他的影响最大,一个是旁听而因时间冲突没有听全的历史系教授陈寅恪先生的《佛经翻译学》;另外一门是中文系朱光潜先生的《文艺心理学》,虽然是门选修课,他也认认真真地上完了,这两门课,让季羡林终生受用不尽。
清华大学毕业后,他应邀去了山东省立济南高中任教,一年后,他考取了清华赴德留学生,奔赴德国哥根廷大学留学,为了饭碗,同时也为了挑战难度,他继续深造,最终获得了哲学博士头衔,在德留学期间,德国人奉行的一丝不苟和专注的精神让他深受影响,这也让他在后来的学术研究中追求认真和真实。
留德十年,回到北京后,他得到了赏识,被邀请到北京大学担任教授,创建了东方语言文学系,并担任了系主任,这也让他充分施展抱负,在后来的苦难时期,他也坚守学术底线,认为真情和忍耐之外,要“反求诸己”,要多换位思考,想想如果换成自己,能好到哪里去呢?
晚年的时候,他坚持“不锻炼、不挑食、不嘀咕”的三不主义,经常思考一些关于人与自然的天人关系、人与人的社会关系、人如何平衡思想情感矛盾的自我关系,平衡思想情感矛盾和自我关系,用自己的思想去包容人情世事。
在他的笔下,一只猫、一盆夹竹桃、一棵枸杞树,都有了灵性。他站在丝瓜下面,陷入梦幻,而丝瓜则似乎心中有数,它怡然泰然悠然坦然,仿佛含笑面对秋阳。而猫们不会理解人们的悲欢离合,庆幸它们不理解,否则就更会痛苦了。

在他的文字里你读出来的是未来不足惧,过往不须泣,只有时间才最懂人心,因为时间从来不语,却回答了所有问题。
因为豁达通透的智慧人生观,他也成为一个长寿老人,享年98岁,他认为生的对立面,并不所有死,还有别人的生。当生命互为镜像,可以映射无穷深度。
因为世事无常,心安即是归处。愿你历经沧桑,永葆天真模样。
作者:陌小诺,用脚步丈量世界,用眼睛记录风景,用文字思考人生,听风耳语,偶有顿悟。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交四方友,赚万贯钱,用有限的人生体验不一样的精彩!
文中图片来自网络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