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民骨骼营养摄入现状:
数据显示:我国居民钙摄入量仅为391毫克,相当于推荐摄入量的41%。因此在不能通过饮食保证充足钙质摄入的情况下,需额外补充。
中科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营养科学研究所发现,我国中老年人群血液维生素D整体水平较低,维生素D缺乏和不足分别占69.2%和24.4%,而维生素D充足的个体仅占6.4%。
维生素D缺乏与血糖异常、胰岛素抵抗和高血压直接相关,能显著增加罹患代谢综合征、Ⅱ型糖尿病和心血管疾病的发病风险,当然也是影响钙吸收利用的重要因素。
适量的镁对钙和维生素K对骨钙代谢和骨健康有着积极的作用。但维生素K在肠道合成,肠道益生菌缺乏及肠道功能紊乱都会影响维生素K的合成。
而镁在有消化道问题的群体中更易流失,从而间接影响了骨健康。所以,体弱、有消化问题的人群需要更全面的骨营养。
人类135种基础疾病中,106种与缺钙有关,你知道吗?钙与骨质疏松
为什么会发生骨质疏松?我们的骨组织中有两种细胞:成骨细胞和破骨细胞。成骨细胞不断形成新骨质,增加骨骼密度。破骨细胞专门破坏旧骨骼,促进新骨的不断生成,在血钙不足时负责把骨骼中的钙转移出来保持外周血钙的正常水平。人在40岁前两种细胞的活动保持动态平衡。40岁后,成骨细胞功能减退,破骨细胞功能大于成骨细胞,骨量开始流失,骨密度逐步下降。
女性骨密度在30~35岁时达到峰值,之后便会因激素水平降低而下降。特别是女性更年期前后,雌激素水平的快速下降,会加速骨量流失,这是女性骨质疏松形成的重要原因。追求苗条并刻意减肥的女性更容易出现骨质疏松。 有资料统计,45岁以上的妇女,近三分之一患有轻重不同的骨质疏松;而75岁以上的妇女,骨质疏松症的患病率高达90%以上。
目前我国骨质疏松症已跃居常见病、多发病的第七位,40岁以上人群骨质疏松症的患病率达16.1%,60岁以上人群为22.6%,80岁以上人群,50%的人患有此病。其中骨折发生率接近三分之一。每年医疗费用按最保守估计也需人民币150亿元。
骨质疏松不是一朝一夕形成,在这个过程中,人们往往感觉不到明显症状,直到出现腰酸背痛甚至在不经意中发生骨折才发现。此时骨量减少至少已达30%以上,尽管治疗能够改善症状,但对于骨密度的增加会非常困难。
因此建议:35岁之前都应做一次骨密度检查,以便了解骨量基础水平,35岁之后最好每年做一次骨密度检查,动态比较以便及早发现问题并进行预防。
研究发现,如果我们的孩子能在最初的十年中摄入足够的钙质、维生素D,并进行适当的负重运动,达到理想的骨密度,能有效防止远期的骨质疏松的发生。
钙与血压
对于妊娠高血压病人,用钙剂治疗早已成为常规。医生发现对高血压病人提高钙摄入比降低钠摄入更容易实现。南加利福尼亚大学医学院预防医学副教授杰姆斯·H·德威尔的研究显示:凡每天摄钙1300毫克的人,比每天摄钙为300毫克者,高血压发病率低12%;40岁以下人群中患病危险性减少24%。
钙与预防心脏病
钙离子参与心肌收缩、心电传导,缺钙可以引起心肌收缩无力、心律紊乱。德克萨斯大学西南医疗中心内科副教授麦克·丹可研究发现:每天摄钙2200毫克可减少胆固醇6%;其中危害最大的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减少11%,而有益的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保持不变。
钙与出凝血
钙离子本身就是一种凝血因子,缺乏会引起牙龈出血/皮下出血/月经过多/甚至尿血。
钙与减肥
血钙升高可增加人体降钙素的分泌。降钙素可降低食欲,减少进餐量。钙能激活脂肪酶,促进脂肪代谢,足量的钙摄入,可以在肠道中与食物中的脂肪酸/胆固醇结合,阻断肠道对脂肪的吸收,促进排出体外。
钙与结石
总有人把结石的发生归罪于补钙,这是一个误区。胆结石形成原因是胆汁中胆固醇与磷脂酰胆碱比例失衡。所以多是胆固醇结石,与钙摄入没有关系。
肾结石形成原因:与体内尿酸/草酸过多有关。过多的尿酸/草酸与通过肾脏排泄的钙/镁/磷等矿物质结合形成肾结石。缺钙时甲状旁腺分泌增多,让钙离子通道开放,通过肾脏内皮细胞的钙增加,与草酸/尿酸结合形成结石。而补钙可以中和肠道里的草酸等,减少肾脏内皮细胞里的钙浓度,防止肾结石的发生。
美国-哈佛公共卫生学院卡里·C·柯尔汉博士的跟踪调查资料显示:4.6万40~75岁男性历时4年专项研究钙摄入与肾结石形成的关系,发现三餐饮食中含钙量较多的人(每天平均1320毫克)与摄钙量最少的人(每天516毫克)相比较,患结石病的危险性减少1/3。结论是:在安全补钙范围内多补充钙,利于防止肾结石发生。
人类135种基础疾病中,106种与缺钙有关,你知道吗?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