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突然发现人们咨询保险的问题变了,从原来问该买什么变成了某某产品怎么样?
我只能回答,从产品的保障责任和保费来看性价比不错,但是未必适合你!因为没有任何一款产品能满足所有人的需求,不仅仅是保险,任何消费品都是!
从加入这个行业的那一天起,我就很坚定地认为,与其推销保险,不如传播一种保险规划的理念!如果只是单纯的销售,用不了多久就被AI替代了。
现在好多自媒体都在以“产品评测”为噱头,通过“只做评测”来吸粉,俗话说“无利不起早”,如果说这种自媒体无私到仅靠流量和广告来赚钱,打死我都不会相信的!
曾经在一个微信群里见过某个保险咨询的公众号普及保险知识,然后付费咨询,通过一家保险代理公司销售。
虽然他们的评测有些看起来确实不错,似乎信息越来越对称了,而结果是,他们把人们的需求分析全部抹杀,把大家引向了追求所谓的“性价比”!
什么叫高性价比?性能相同的情况下,价格越低,性价比越高。
可是对于没有专利,没有知识产权的保险来说,除了传统寿险几乎没有相同保障责任的产品!
我曾经把现在的保险产品比喻成电子产品,因为它的推新速度比电子产品还要快,只要精算师从市场上的畅销款里改几个数字,银保监会批准后就可以上市了。如果在意性价比,你永远买不到最高性价比。
所以,没有最高性价比,只有是否适合你。
现在消费型重疾险因为“极高性价比”似乎被捧上了天,然而现在99%的消费型重疾险等待期都是180天(储蓄型一般为90天),如果给10来岁的小孩配置,我觉得没太大问题,可是如果给已经奔四的家庭经济支柱配置,我认为风险就比较高了,或者说“性价比”就很低了,并没有储蓄型重疾险更合适。
为什么呢?这个年纪发生风险的几率远远大于孩子,多一天的等待期就多一天危险。这个年龄配置保险大多数是极度厌恶风险的。并且这个年龄的客户也具备一定的经济能力来承担保费。从投机的角度来讲,如果一直平平安安,这笔保费就成了投资。
如果我们能预知到哪天风险来临,请一定在等待期的前一天投保,把性价比做到极致。可是有人能做到吗?!
所以,现在的“产品评测”式营销,活活把配置保险从风险转移引导成了投机行为——忽略家庭需求的产品评测把人们引向了简单粗暴的性价比,背离了从需求出发的本源。
也许因为我不止一次见过投保后80+天,甚至30+天就发现患重疾的客户,所以我设计方案时都会优先选择等待期较短的产品。那种无助与懊悔,只一次你就永不会忘记!
现在做方案的时候都会问客户几个属于消费理念的问题,既然是消费行为就不可能绕过这个坎。也许我可以用理性来劝说,但是很多时候我们更需要尊重。
我希望通过尽量多的沟通和交流,在配置充足保障的前提下进行合理的优化,以实现客户利益最大化。
以下几个问题大家配置保险时可以思考一下:
1.保额优先还是预算优先?
2.是否愿意承受较长的等待期?
3.是否愿意承担较长时间(30年)的缴费期?能否接受将近60岁还在缴纳保费?
当然写这篇文章并不是说产品评测不好,而是想要表达“按需配置”的原则不能忘记。
但是为什么保障相似的险种,保费差距这么大呢?尤其是和几年前的“老保险”相比,这个问题,下次再讲。
写在最后:
换个角度来看,他们的评测似乎也没有错,毕竟花了大量时间,让大家了解到了更多的产品,但并不完全公正!那么错的是消费者么?因为他们已经忘记了独立思考?
再次提醒自己——时刻用怀疑的眼光去思考问题。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