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王荣生直播课讲座(20200711)笔记(精华版)

王荣生直播课讲座(20200711)笔记(精华版)

作者: 明咕咕咕 | 来源:发表于2020-07-13 21:00 被阅读0次

    王荣生,上海师范大学教授。

    讲座题:课文教学设计的四个要点

    时间2020.7.11上午直播课笔记


    题目有两个关键词:

    1课文教学

    语文教育研究者和语文教学实践者承担任务不一样。

    语文教育研究者要面向尚未了解的语文教学当中的一些难题,比如单元教学、基于项目的教学,通过研究,把研究得出的结论,在同行间相互交流形成共识,最后形成能够向一线语文教师来介绍解说的原理。

    语文教学实践者要基于已知的原理,基于语文教育研究者共同体所达成的一些共识,按照已经知晓的教学原理,做好大班额课堂教学,做好课文教学。在此基础上有余力再去探讨探究学习课程改革新兴的一些教学的模式教学的方法。

    2教学设计

    教学的成效取决于课前的教学设计。课前的教学设计就是课前的备课。有些非常优秀的老师教学主要是靠现场即兴的个人发挥,这个可遇不可求。课堂教学的成效,主要不是取决于课堂教学中的现场发挥,甚至主要也不是取决于老师个人的教学才能,而是取决于课前的教学设计,课前对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过程、教学方法的一些周密的考量。

    eg.薛法根老师在上课前花半个多小时面对白墙把教学设计演练一下。现在这个地方,学生会怎么样呢?如果学生这样,那么我怎么办呢?我上到那里,学生可能会怎么样呢?


    一篇课文的教学设计有两个方面、四个要点。

     1教什么?

    A教学的目标

    教学的目标叫教学点。学生要理解哪些地方哪些词语哪些语句哪些段落?理解和感受哪些方面?

     B教学的内容

    要使学生去理解教学点(理解语句词语)。学生需要知道什么需要学会什么?知识点。学生学习和运用这些相应的语文知识去解决那些教学点的问题,去理解他们原来可能理解不了感受不到的地方。

    2怎么教?

    A纵向安排。学生先学?再学?先后的次序问题叫做教学环节。

    B在一个环节里如何组织学生的学习活动?如何来组织学生学习运用相应的语文知识去理解课文中 的关键词句要点。

    目前,课文教学的原理、课文教学设计的要点,已经搞透彻。


    一、“确定教学目标”=“确定课文的教学点”

    (一)学生在课堂上的两个角色。

     1阅读者。阅读就是一个读的人——阅读的主体去读阅读的对象——一篇课文,产生感受。当讨论阅读教学的时候,必须关联两个方面。谁在读?读什么?只有两者关联,我们才能讨论阅读活动、阅读能力、阅读教学。另外,对一篇课文的理解和感受是谁的理解和感受呢?  学生的!这是学生的第一个角色——阅读者。

    eg.徐志摩的再别康桥(诗歌语、一种抒情的表达)

    学生产生的理解和感受,来自: A生活经验百科知识。B阅读经验。学生会按照诗歌的方式来理解

    2学习者

    学生要学习阅读一篇课文,凭借他原有的知识和经验,有些地方可能理解不了感受不到。学生的第二个角色就是作为学习者。

    如图:

    课文高于学生现有语文经验。课文有最要紧的最关键的地方,学生需要学习。凭借学习,逐渐跨越落差,然后达成新的水平,形成更高的语文能力,形成更丰富的语文经验。

    eg.押韵是开口音,离别往往和忧愁连在一起,但是这一首诗轻快的感觉和这首诗的押韵和韵脚的选择有关系。收缩音。开口音,一种响亮明亮的感觉。换韵就意味着跳跃,意象的跳跃,音韵的跳跃,情感的跳跃。从音韵的角度、从声  音的角度去感受去理解一首词的意象,一首诗所传递的这种情感、情感的色调、情感的基调。学生需要学习怎样赏一首现代诗。

    (二)明确教学目标   

     1教学目标指的是什么?

    目标是学生经过一段时间,如说一个学段、一个学年、一个学期学生掌握的长期达到的。“学生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不是一篇课文的目标,是学段目标。

    教学目标:一个较短的时间一节课两节课一篇课文的学习,学生要到达的地方。换一个词叫教学点。

    一篇课文的教学目标不在课文外面,在课文里面,一定是这篇课文中某些词语某些语句某些语段某些关键点,某些学生理解和感受有困难、有问题,但是对理解这篇课文又是非常关键的地方。

    2如何来确定一篇课文的教学目标呢?或者我们这样说,如何来确定一篇课文的教学点呢?

    A学生有两个身份。阅读者同时又是学习者。阅读者产生他的理解和感受,所以要尊重他的理解感受。他是学习者,课文中一定有些什么地方高于他的能力超过他的经验他可能理解不了感受不到。

    B一篇课文的教学目标和一个学段的课程目标,两者有联系,但不是一回事情。课文的教学目标在课文里面,学生可能理解不了感受不到,而对理解感受这篇课文又是非常要紧的地方  非常重要的地方。

    备课备两头,一头备教材:抓住课文的关键点,画黄颜色。一头备学生,找到学生的疑难处,画绿颜色。

    eg.再别康桥。一首诗歌的理解感受、意向、节奏、音韵以及诗行的排列,包括它的标点符号,   语义的、声音的、形式的、视觉的这方面,确定这篇课文的关键点。抓住课文的关键点,画学生哪些地方凭借自己的生活经验不可以自主理解感受,画绿颜色。

    黄颜色绿颜色画起来至少两种情况,

    1有的黄颜色部分,学生能自主理解感受或者不能。

    eg.我轻轻的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大部分学生是不明白,为什么是金色的柳呢?有些学生可能都不明白。这和下面一句夕阳中的夕阳,和金柳要形成一个完整的意象。有些同学可能不明白。所  以第二种情况一定是有一些同学甚至大部分同学甚至很多同学,那他这里理解不了感受不到。轻 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我轻轻的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这里的第一句第三句。整个声音 整个情调和词语所押韵的那两句、押韵的、形成了一种或者我们叫反差、对照、对比,总而言之,我们感受到一种开阔的开朗的那种明亮的那种情调这种情感。

    2黄颜色和绿颜色重叠的地方就是教学点就是教学目标。老师要帮助学生去解决的教学点的问题。学生对一篇课文理解不了,感受不到的地方,疑难处往往就在这篇课文最要紧的理解感受的关键点。所以学生的疑难处和文本的关键点,黄颜色和绿颜色重合重叠这个地方就是教学点。

    绿颜色越多。这篇文章的难度越大,黄颜色远远要超过绿颜色,那说明这篇文章的大部分地方学生能自主理解感受,是不需要教的。

    阅读教学的最难的地方就是一篇课文哪些地方有困难没有读懂 没有理解没有感受学生自己是不知道的,除非这边课文远远超过理解,学生才会知道自己不懂,  往往是一篇课文的大部分地方懂,似懂非懂。如果学生知道读不懂,如果他知道这些关键点他要去理解。相对来说这个学生的语文能力就比较高了,能够区分出哪些地方读明白了哪些地方可能  没读明白。这是较高的语文能力,也就是阅读能力的表现之一。这是阅读教学难点。老师去了解去分析学生的学情,就一篇课文教学来说,学生的学情就是绿颜色。

    eg.雨巷,这首诗的断句方法、断句的讲究不一样的,再别康桥按照自然停顿。诗歌最要紧的地方是诗歌的断句。从这个形式上,学生可能有一种朦胧的语感的自主的感受,但是不太明白,读的时候关注度也不够。断行显然是有意味的是要表达某种情感情绪情调。这就是文学。所以需要用学生形成的经验去读关注不够关心不到关注不了的地方。这首诗押同一个韵,一种回音感,读来缠绵回旋,跟音韵有关系。

    教学点在哪里呢?这个问题,其实是问了两个问题。

    A雨巷这首诗最要紧的地方在哪里的?黄颜色。

    B学生根据原有的经验去读雨巷这首诗歌,他们可能会出现困难和问题的地方在哪里呢?绿颜 色。换行这个地方可能对学生来说有问题。

    二、教学环节

    学生怎么从原来理解不了感受不到,现在能够理解和感受呢。那他一定要学点什么东西。这是教学的内容。

    教学环节简单的说,就是教学点的先后的次序安排。教学环节是教学点的合理的分配。根据对优  秀教师课例的分析,大致可以得出这个结论:课堂教学大概是三个环节,假如有5个教学点,那么有些环节要合并,有一些关键点可能也要分解,大概三个关键点。

    eg.王崧舟老师执教《长相思》

    第一个环节:借助注释,读懂词义。

    第二个环节:展开想象,读出词情。

    第三个环节:互为映衬,读透词心。

    三个环节阶梯状,这就是教学环节。备课备两头,找到学生的疑难处,这是出发点,要去的地方是课文的关键点,中间搭两三个台阶。我们建议是三个环节。

    王老师先让学生自己读这首诗。我们知道:诗词是不需要预习。我们知道:诗词教学学生先要理解字面意思基本达到会背那个程度,接下来才教怎么读诗歌。理解这首诗所传递的意愿情感,身和心是两个关键词。身心学生会不会自主去关注呢?有困难。

    三、教学内容=知识点

    学知识是为了解决教学点问题。学生学习和运用了这些知识,原来不明白的地方明白了。

    eg.撑着油纸伞,诗的断行处是关键点。那这里其实牵涉到两个知识。

    A读书的时候是完整的一个句子。不管懂不懂,先把句子完整读完,因为这是一个完整的语义表达。

    B基本理解表达的基础上关注断句。读诗需要关注断句,要关注音韵与情感的表达,关注用词,连绵词和情绪之间的相互呼应,关注断行和意味。掌握了这些知识点,学生再读雨巷都明白了,以后看到其他诗有这样的作者刻意为之的表达形式真能读懂。所以知识是为了解决教学点的问题。

    知识点是帮助学生解决教学问题或困难的语文知识。

    叶圣陶先生讲过,语文知识要随文而教,因人而教。随文而教就是随着教学点而教。解决这个教学点,学生需要明白什么,需要知道什么,需要运用什么。这就是我们讲的教学内容。什么叫有用的知识呢?帮助学生解决教学点的问题就有用。

    所谓阅读的语文知识,主要就是阅读方法和阅读策略。

    什么叫阅读方法,什么叫阅读策略呢?所谓阅读,一个读的人看所读的文字,牵涉到眼睛关注到哪里,A眼睛要看到文章的关键点,B从这些关键点看出什么,怎么看东西?所以阅读方法简单讲就是两件事情。看什么地方、看出什么。这种类型的文章,眼睛关注点应该看哪里,从这些地方应该看出什么东西来,这就是阅读方法。

    eg.郭初阳老师一首诗歌。

    上课发给学生一张纸。没有标题,没有作者。

    第一个环节。多读几遍,尽快把它背下来。这是学习活动。朗读和背诵是诗歌的理解方式。学生借助于原有的生活经验和语文能力自主的理解和感受。阅读其实分为默读和朗读。诗歌的理解方式是朗读。而有一些实用文章它的阅读方式是  默读,新闻不是朗读的,新闻是播报。

    看一眼就能背能够熟悉陈述正是这首诗的特点、这首诗的成功之处。教学的起点从学生的自主理解要感受开始。教学不能停留在学生原有的理解和经验,要超越要跨越。通过多读几遍,尽快把它背下来。学生对这首诗产生自主的理解感受。他也或多或少明白,原来一首诗读几遍就能把它背下来。他在背诵在朗读过程中去体会作者选传达的情感。

    第二个环节。这首诗歌牵扯到三个方面。你我云。假如我们要画一个图形,画一个三角形。那么  这三个方面我们会画成什么样的三角形?那这是学习活动。

    学生解决教学点问题,一定要学习一些知识点。但是学知识并不等于讲知识。尤其是小学阶段。  教师心中有知识,口中无术语。当然,也不需要刻意回避。如果问郭老师为什么要多读几遍把它 背下来呢?他想通过学生的些活动,让学生感知到如何来读诗歌?

    第三个环节。凭借自己对这首诗的理解感受,取一个比作者更精彩的标题。分小组讨论。每个小组拟出一个通过小组讨论,大家交流,然后来形成共识,拟出一个你们小组认为最精彩的标题。9个小组拟出了9个标题。总而言之,学生每学一首诗歌,他要学习一点知识。知识不一定去讲,阅读知识最关键的地方就是阅读方法和策略。阅读方法最要紧的要点1关注什么地方,2联系上下文,结合生活经验看出什 么。

    四、学习活动。

    学习活动就是学生学习和运用相应的语文知识,解决教学点问题的过程。判断一个学习活动标准是什么?是否学习和运用语文知识达成当前教学目标。同样都是唱歌跳舞,一个是很好,一个是瞎搞。区别在哪里?让学生唱歌跳舞,原来不明白的地  方有点明白了,原来都不懂感受不到的地方有了更充分的理解感受,所以他很好。瞎搞的唱歌跳  舞不知道要干什么。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王荣生直播课讲座(20200711)笔记(精华版)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qhbzck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