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作为一个王族子弟而出生,却从小刻苦学习、丝毫没有纨绔子弟的作风;他天生口吃、不能流利地说话,却用笔墨整理出了关于如何成为一名优秀说客的经典理论;他没赶上进步的时代和贤明的君主,却执著地为实现抱负而奋斗。
他,就是公子韩非。
他是韩国王上的侄子,年少时曾在楚国与李斯一同师从荀子。他博闻强识,精研商鞅、申不害等人的法家思想,又受道家无为思想的启发,最终形成自己的理论体系,并写成了《孤愤》、《五蠹》等传世巨作,被后人尊为韩非子。
“嗟乎,寡人得见此人与之游,死不得恨矣!”
有一位英明的君主也是韩非的忠实粉丝之一,这位君主正是实现扫六合、大一统的千古一帝秦始皇。话说当年秦王嬴政集结千军万马攻打韩国,只为得到此人。面对大秦十万雄兵,韩王当然选择交出韩非,而这使得整个韩国暂时免于兵戈。
兵戈之兴息皆因他一人,他是个不一样的公子。
“凡治天下必因人情。”
韩非的父亲曾作为人质在楚国流亡,并和楚国的一个民女生下韩非。正是这种独特的经历,使得他遍观世间人情冷暖。他犀利地指出,利益是人与人之间关系的纽带、而且人都是趋向利益的。比如君王为了守住自己的权利要提防着大臣,而大臣为了谋利夺权时刻算计着君主。因此,治理天下一定要以考虑人的想法为基础。
“治民无常,唯法为治。”
治理百姓没有固定的方法,只有实行法治才能把百姓管理好。要知道,当时的时代是一个而法律体系尚不发达的时代,此前约束人们的主要是儒家思想所推崇的“礼”,人们要克己复礼、行符合道义之事。是韩非首先大胆地指出法治的重要性,是韩非创新性地提出“仁义不足以治国”这个观点,针砭时弊、一针见血。
他的这种效益思想和法治思想,直接促进着秦始皇首创的中央集权制度的诞生,他是个不一样的公子。
“千丈之堤,以蝼蚁之穴溃;百尺之室,以突隙之烟焚。”
千里长的大堤,因为蚂蚁窝而溃败;百尺大的房屋,因为一点的烟火而焚毁。正如古人所说的“差之毫厘,失之千里”,细节性的问题往往会成为致命的问题,微小的事物一旦被忽略就会由小引大,终会造成无可挽回的局面。
“是以志之难也,不在胜人,在自胜也。故曰:自胜之谓强。”
立志的困难,不在于胜过别人,而在于战胜自己。所以《老子》说:“能够战胜自我,就叫做强。”这句话绝非无凭之言,而是从古代就有的硬道理。用韩非的经历证明了这句话再合适不过了。他天生口吃,这放到现在也得算个残疾,是个大缺陷。但就是这个有缺陷的口吃患者,经过不懈的奋斗,成为了法家的集大成者,照耀着史册、激励着后人。
他拥有一套智慧而又完备的唯物主义思想理论,一套让人叹为观止的完美理论,他是个不一样的公子。
秦王嬴政起兵,把他带到了韩国。而他虽然身在虎狼之国,心中所系却依旧是辜负了他的韩国。他跟秦王陈说利害,指出秦国一定要保存韩国。但在李斯的陷害之下,秦王生疑便下令将他关在大牢里。之后又遭到李斯的阴谋加害,这位不一样的公子最终悲壮地迎来了终结。
公子已逝,气概长存。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