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启正向心智,你需要避免落入逻辑陷阱
教科书上有个观点是: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
这句话的意思是:如果有什么东西发生了变化,那么根本原因只有一个,就是内因。即使内因有作用,也是通过内因引发的,所以,根本原因还是内因。
这句话对吗?
实际上,外因会影响内因,内因同样也会影响外因,他们互相影响,互为因果。
为此,李笑来举了一个特别好玩的现象作类比:在某种意义上,学生的水平决定教师的水平。
李笑来说,这与下棋是同样的道理。棋艺到了一定的程度,棋手就会不由自主地挑选对手,因为跟高手下棋就会进步,反过来,与“臭手”交手多了,自己的手也会变“臭”。
《把时间当作朋友》这本书,为我们分析了非常多的逻辑关系。许多句子,焦点不同、方法不同、效果不同,但是,很多人没有想过这事。
比如,抱怨上司“愚蠢”的人,与能够发觉“上司的愚蠢可能有另外的解释”的人,得到的结论和采取的行动一定截然相反。
再比如,很多人把“感悟”当成“道理”。实际上,“道理”是普世的,“案例”来自别人的经历,“感悟”往往基于自己的经历,属于个体体验。孕妇会接收各方建议,但这些建议多半是“感悟”,并非具有科学性。
那么,我们应该怎样避免逻辑陷阱,弄清逻辑关系呢?本书建议,恰当而又正确地使用语言,可以帮助修复思维漏洞。
“本来(原本)就是……嘛”——这种句式在生活中只有一个用处——找(最后的)借口;
需要刻意回避的句子还有:“……难道就没有一点可取之处吗?”李笑来说,这样的诘问常常奏效,只不过奏效的方向并不是驳倒批评错误立场和观点的人,而是让发出这样诘问的人自己据谬而喜,让被批评的人错上加错(很多人分不清“自己的观点被批评”与“自己被批评”之间的重大差异),让更多不明就里的人受到更严重的误导。
我们不妨学着使用有助于独立思考习惯的养成也有刺激思考作用的句子:“……是一回事,而……是另外一回事”;“……和……其实根本不是一回事”……
开启正向心智,你需要掌握有效交流的原则
原本认真的交流最后却变成了激烈的争吵,可能有说者的问题,但更常被忽略却又更为重要的是,听者没有给出恰当的反应——该确认的时候却武断地下定论,该回应的时候却示以沉默;说者兴高采烈听者却意兴阑珊,说者努力论证听者却过早反驳……
学会倾听,才是有效交流的前提。
如何做到真正有效的倾听呢?最需要克制的就是“过早质疑”。不成熟的人、思维简单的人更倾向于频繁地插话,并且他们总是认为“我已经了解你要说什么了……”所以,为了让自己听得更有效率,就算需要质疑,也一定要等到对方把话说完。
听别人说完话后,我们要用自己的理解去确认。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确认自己的理解是否有偏差。在确认的时候,我们要避免用“那你的意思是……喽?”的句式,这显得过于武断,容易导致误解;不妨套用“你的意思是……是吗?”或“你的意思是……我理解得对吗?”这样的句式;当然,善于沟通的人,会在恰当的时候,使用这样的句式“那你看我这么理解对不对……”
书中也给出了交流的几个原则。其中有谈到,如果我们在任何讨论中,发现参与者里面有“自以为是”者存在,最好选择退出讨论。千万不要自以为是到认为自己有能力、有时间、有责任、有义务教会他们“想明白”的本领,这任务几近不可能完成。再比如,在交流的过程中,如果有一方抛出这样的话:“每个人都(应当)有自己的看法,不是吗?”对话就应该结束了。因为我们在讨论(甚至争论)的时候,原本的焦点在于“事实”,而非“看法”,因为“看法”无法争论——“看法”只是对事实的“理解”而已,“理解”本身又不一定可靠。尽管讨论都是从交流双方的“看法”开始的,但讨论的最终目的是剔除“看法”、萃取“事实”、把理解中不可靠的因素过滤掉。
日常生活中主要的“沟通障碍”,本质上几乎都是由于沟通双方无法让对方理解与他们的经验相悖的知识或信息造成的。在人们探索未知、寻求真理的时候,困难大都来自如何正确地理解“与现有经验相悖的知识”。
而摆脱经验主义的一个技巧就是“了解经验的局限”。所以,李笑来建议,只要有时间就去读杂书,越杂越好,多多益善。因为读杂书会大大提高一个人接受新事物的能力(这种能力也是一种理解能力)。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