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一生是冲破生命中一道道枷锁的过程。
毛姆一生著作颇丰,作为一名跨世纪的作家,毛姆有着19世纪传统作家的批判精神,又深受现代主义的影响与共鸣。毛姆特立独行的风格,相比马克·吐温的幽默式的批判,更让我喜爱,所以把这本书放在第一期。
《人生的枷锁》相比他的《月亮与六便士》知名度低了不少,却不影响它是一本“天才的著作”。本书写于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此时英、法、德、意、美、日等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当权者在国内残酷地剥削压榨劳苦大众,在国外又野蛮地发动侵略,无论是资本主义国家内部还是殖民地区,人民都处在水深火热之中,毛姆此时写就的《人生的枷锁》,与其说是在描写充满晦暗及恐怖的现实世界,不如说是毛姆借主人公菲利普的不幸遭遇而书写的一部自传体小说。
主人公菲利普生来就是跛子,自幼父母双亡,交由亲戚照应。虚伪的叔叔、饱受欺凌的童年,使使菲利普渐渐产生出不合群的性格,笃信上帝却无法治好他的跛足,多次对上帝的失望让他看透了宗教的本质,毅然离开了寄养家庭,从养父母安排好的大学退学学习医学和画画。
书的后半部中,菲利普的人生依旧充满了无形的枷锁,轻薄的侍女米尔德丽德、好友索普的背叛和死亡、自身始终摆脱不了的贫穷和落魄,陪伴着菲利普走过艰辛的半生。
这本书的结局是,菲利普30岁时,才发现善良的萨拉一直暗暗地爱着他,这时菲利普突然醒悟,他一生波折,老是在期待中生活,从未有过正常生活,因此他和萨拉结婚,放弃了环游世界的梦想,到小渔村定居,过起了平凡而幸福的生活。
而在现实中,毛姆不满十岁,父母就先后去世,他被送回英国由伯父抚养,叔父待毛姆真诚,不是书中刻画般的虚伪傲慢。由于身材矮小,且严重口吃,经常受到欺凌和羞辱。主人公菲利普孤僻、敏感、内向的性格也正是毛姆的映照。
书中主人公菲利普自幼饱受摧残,而当他跨入社会,又在爱情上遭到残酷打击。在他坎坷的人生道路上,荆棘丛生,他每跨一步,都要经受一番痛苦的折磨,并在身心上留下难以愈合的创伤。最让人感动的是,菲利普即使饱尝人间艰辛,历经世态炎凉,还是满怀着欣慰接受这充满爱、恨、情、仇的枷锁人生。
本书娓娓道来,并没有多么华丽的场景与跌宕起伏的情节,有的只是一个普通人对生活本能的热爱和不断的自我纠辩。
书中写到:
“人们一生中所作的努力同其最后结局显得多么不相称啊。人们却要为年轻时对未来的美好憧憬,付出饱尝幻灭之苦的惨重代价。痛苦、疾病和不幸,重重地压在人生这杆天平一侧,把它压倾斜了。这一切意味着什么呢?菲利普联想到自己的一生,想起了开始步入人生时自己所有的凌云大志,想起了他身患残疾给他带来的种种限制,想起了他举目无亲、形单影只的景况,想起了他在没有疼爱、无人过问的环境中度过的青春岁月。除了做些看上去是最好的事情以外,他不知道自己还有没做过别的什么事情。即使如此,他还是一个倒栽葱摔了下来,陷入了深深的不幸之中。有些人并不比他菲利普高强多少,却一个个飞黄腾达;还有些人要比他菲利普不知高强多少倍,可就是郁郁不得志。一切似乎纯粹是靠碰机会。人无论是正直的还是不正直的,雨露毫无偏向地统统撒在他们身上。这里面是没有什么道理可讲的......
地球不过是一颗穿越太空的星星的卫星罢了。在某些条件的作用下,生物便在地球上应运而生,而这些条件正是形成地球这颗行星的一部分。既然在这些条件的作用下,地球开始有了生物,那么,在其他条件的作用下,万物的生命就有个终结。人,并不比其他有生命的东西更有意义;人的出现,并非是造物的顶点,而不过是自然对环境作出的反应罢了。人降生世上,便遭受苦难,最后双目一闭,离世而去。生活没有意义,人活着也没有目的。出世还是不出世,活着还是死去,均无关紧要。生命没有意义,死亡无足轻重。想到这里,菲利普心头掠过一阵狂喜,正如他童年时摆脱了笃信上帝的重压后所怀有的那种心情一样。在他看来,生活的最后一副重担从肩上卸了下来,他平生第一次感到彻底自由了。原先他以为自己人微言轻,无足轻重,而眼下却觉得自己顶天立地,强大无比。陡然间,他仿佛觉得自己同一直在迫害着他的残酷命运势均力敌,不相上下了。既然生活毫无意义,尘世也就无残忍可言。不论是做过还是没来得及做的事,一概都无关宏旨。失败毫不足奇,成功也等于零。他不过是暂时占据在地球表面的芸芸众生中间的一个最不起眼的动物而已。然而,他又无所不能,因为他从一片混沌之中探索出其奥秘来。菲利普思想活跃,脑海里思潮翻腾;他感到乐不可支,心满意足,不禁深深地吸了几口气。他真想手舞足蹈,放喉高歌一番。几个月来,他没有像此刻这么心舒神爽。
'啊,生活,'他心里喟然长叹道,'啊,生活,你的意趣何在?'。
这股突如其来的思潮,以其无对辩驳的力量,向菲利普明白无误地表明了生活毫无意义这一道理。眼下,菲利普认为生活没有意义,一切都微不足道。在这种思想背景下,他认为一个人可以从那宽阔无垠的生活长河中掬起几滴不同的水,拼凑成那种格局,从而使自己心满意足。有一种格局,最明显,最完美无缺,同时也最漂亮动人。这种格局是一个人呱呱坠地来到人间,渐渐长大成人,恋爱结婚,生儿育女,为挣片面包而含辛茹苦,最终登腿弃世而去。但是生活还有别的样式的格局,这些格局虽杂乱无章,却是妙不可言,幸福从未涉足其间,人们也不追逐功名,但从中可以感觉到一种更加乱人心思的雅趣。有些人的一生,其中也包括海沃德的一生,他们的人生格局尚未完美之前,盲目的、冷漠的机会却使它突然中断了。于是,有人就说些安慰话,虽暖人心窝,却于事无补还有些人的一生,正如克朗肖的一生那样,为人们提供了一个难以效法的格局:人们还没来得及认识到他们哪些人的一生本身就证明其人生是正当的,观点就要改变,传统的标准就又得修改了。菲利普认为他抛弃了追求幸福的欲念,便是抛弃了他的最后一个不切实际的幻想。用幸福这根尺来衡量,那他的生活就显得很可怕;然而当他意识到还有别的尺来衡量他的生活时,顿然觉得浑身充满了力量。幸福跟痛苦一样的微不足道,它们的降临,跟生活中出现的其他细节一样,不过是使得人生格局更趋纷繁复杂罢了。霎时间,他仿佛超然物外了,感到生活中的种种意外和不测再也不能像从前那样使他的情绪为之波动了。眼下,无论发生什么事情,都不过是使得生活的格局更趋复杂罢了,而且当最后的日子到来之际,他会为这格局的完成而感到由衷的高兴。这将是一件艺术珍品,将丝毫不减它那动人的光彩,因为唯独只有他才知道它的存在,而随着他的死亡,它也就立即消失。想到这里,菲利普心里有说不出的高兴。”
菲利普性格懦弱,思想上却充满了哲思的明朗,如今的世界,人心日益幽暗,能在浮躁与攀比的生活里阅读这样一席臻言,真是令人感动。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