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迎来了2019寒假,也意味着我们有更多的可供支配时间,于是打开了李教授推荐的微信公众号,映入眼帘的就是林冬梅老师的文章《光,就在前方》。

一、夹叙夹议情理结合
作为语文老师,总有个癖好,读文章的时候喜欢去分析文章结构,喜欢先弄清楚作者的写作思路,林老师的这篇文章从寻觅光、遇见光、迎向光三部分展开叙述。以倒叙手法娓娓道来给我们展现了一位出色班主任的成长过程。



通读全文让我清晰感受到林老师是一位勇、仁、智,有专业理论的研究型班主任。2002年林老师中师毕业,从一位骑着单车初为人师的19岁新教师,渐渐成长为文章能在《教育科学研究》杂志社、《班主任》杂志等多家专业杂志发表、出版;能在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班主任研究中进行研讨;能站到全国论坛上进行班主任学术交流与对话的出色班主任。这段成长期间林老师不畏乡村学校的艰苦环境,始终不忘扎根乡村发展教育的初心、让我们感受到了林老师对于教育事业的热爱。
2016年林老师遇到了李教授,林老师在李教授光源指引下,开展结合学校特点的班级活动、研究项目;进行认真地专业阅读与写作。正如林老师自己说的一样“阅读提炼出来的有益养分,在我的写作方面发挥了作用,当然,还与李教授在写作的每一个阶段的及时指引息息相关。”寻着李教授光的方向,林老师找回了刚毕业时的激情,一步步迈开了专业发展的脚步。
引用林老师文章中叶澜教授的一段话“教育实践家们不仅要行动,而且要掌握基本的教育理论,有自己的教育信念,更要研究教育行动的理论与哲学,这是与教育理论家研究领域很不相同的领域,然而却是在教育领域中‘精神变物质分重要的一步。”我想我们就是教育实践者,我们每天接触的是学生,我们每天进出的是班级,在实践者与实践家的转变中,我们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就是实践与教育理论的结合吧。
二、文外之音情外情
读罢林老师的文章,让我不由联想到了此刻自己的处境。
光,我已经看到了,因为李教授一直在我们前方给我们指引方向。反思自己,2017年加入精英班以来啃(平时喜欢看历史人物传记,对于专业理论书籍的阅读只能是“啃”)的专业书籍屈指可数,而且多半是没能整本读完。所以这个寒假给自己定下必须深阅读完《你好,寒假!》完成一篇有质量的读后感,目前已经读到第51页。
追光,需要我迈开步子,不畏风雨!《你好,寒假!》p31写道:在教育实践过程中,教师的研究意识,数据意识并不强,更多地依赖经验工作,“我只会做,不会写”“我也说不上为什么”“我就是这么想的”等是教师群体中常见的话语,教师应从原有的“经验取向”转为“实证取向”,把自己当做一位“研究者”去真正地推动寒假的变革。今年寒假我们“蜜蜂”班在华师大四位研究生的帮助下顺利完成了前期的项目调查推动工作,接下来就是活动的开展与记录,但我知道这个过程并不容易。第一:如何有效实现教师间的合作。我已经不是班主任,那么以我为组织者的班级活动,科任老师的配合度有多高?如何提高现任班主任的参与积极性?第二:农村家长观念的转变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在2018年开展活动时,初生牛犊的我以为活动嘛就是让孩子动起来,家长拍拍照片....但当我越走近时,发现我遇到的问题越来越大,首先家长认为学生就应该以学习为主分数为重,活动只不过是形式走秀;其次家长口中不说但心里却不认可有手机等电子产品辅助的活动开展;最后家长不知怎样帮助孩子在活动中有更好的生成。第三:学生对于不用手写的作业,虽然热情高涨,但呈现出来的却仅限于活动表面,没有达到原预想的内心感触。第四:评价依据是什么,怎样判断活动对孩子的成长作用?
在追光的路上,我需要克服的困难有很多,我应该握好林老师在文章中带给我的能量,边学边想,边想边走!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