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语文教学研究
律诗语言的凝练是怎样炼成的?——以《杜甫诗三首》为例

律诗语言的凝练是怎样炼成的?——以《杜甫诗三首》为例

作者: 语文前哨 | 来源:发表于2020-02-16 10:35 被阅读0次

    诗歌是语言的精华,诗歌语言具有高度凝练的特点。律诗又是最精粹的诗歌,律诗语言的凝练性更加明显。所谓凝练,主要是指言简意丰,言简意赅,有时还包括言外之意,象外之旨。

    那么,律诗语言的凝练是怎样形成的呢?

    下面,我们主要以《杜甫诗三首》为例,试缕述之。

    一、压缩时空。所谓压缩时空,是指将广远的时空距离压缩在一句诗或一联诗中。这种压缩能造成语言形式和思想内容的巨大张力,使诗歌语言凝练的特征得以突显。《咏怀古迹》(其三)颔联写“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将汉廷宫苑到北方荒漠的空间变化、青春容颜向尸留青冢的时间变化、远嫁匈奴时的豪华阵容到独向黄昏的境遇变化浓缩在一联诗中,信息繁复而语言简明,故显出凝练的品质。《登高》中的“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也是压缩时空的好例:“万里”写出诗人辗转漂泊的艰辛,“百年”写出年岁已高,身世颇苦,它们包孕着丰富的情感内容和巨大的情感烈度,冲击力极强!

    二、综合表达。指一句诗或一联诗中采用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表达方式,从而使传递的信息更加立体和多元。例如《咏怀古迹》(其三)颈联“画图省识春风面,环珮空归月夜魂”既有叙事主体——汉元帝借助画图来辨识宫女妍媸,王昭君死后魂魄回到中原,又有描写成分——“春风面”“环珮”(缤纷),还有议论因素——免识导致不识,还有抒情色彩——对汉元帝荒淫昏庸的嘲弄,对昭君远嫁异域尸留塞外的同情。一联诗中同时采用四种表达方式,极大地提升了诗歌的表现力和感染力,语言的凝练性也得到强化。

    三、剪裁重组。诗歌的语言通常不是按照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组织的,甚至也不是按照心理活动顺序组织拼装的,而是按照格律的要求和艺术规律的要求来组接的。还是以《咏怀古迹》(其三)为例,如果按照正常顺序,应该是进宫—画图—远嫁—魂归—尸留,但是杜甫却按照格律和审美的要求将其打破重组,就使颔联和颈联呈现出迥然不同的面貌。颔联呈现出时空压缩的特点,并且设色的对比极具艺术匠心:“紫”则温馨,“青”则凄冷,在比照中蕴含了对昭君的同情。颈联则呈现出综合表达的特质,并且一石三鸟,信息充盈饱满。

    四、超常搭配。指语言突破语法的约束实现超出常规的组合,以达到新颖别致的效果。如《秋兴八首》(其一)颈联“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其中的“开”和“系”关合景与情,使景情融合无间,十分巧妙。“开”既指菊花绽放,又指引发流泪;“系”既指船系江边,又指乡思郁结。其超常搭配之精妙,让人叹服。这种表意的多样性显然能增强语言的凝练表达。又如《咏怀古迹》(其三)颔联“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联中的“连”字十分别致,既可以理解为昭君出塞时送嫁迎娶的连绵马队,也可以理解为昭君的命运和朔漠密不可分,还可理解为昭君心系汉宫中原,还可理解为昭君连任两代单于的阏氏,还可以理解为绵亘不绝的沙漠,其多义性和丰富性令人啧舌!

    五、诗中有画。是指一句诗或一联诗即呈现出完整的可视可闻、可感可赏的唯美画面或生动场景。如《秋兴八首》(其一)的颔联“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描绘出长江奔涌、大浪滔天、巫峡雄险、乌云低沉、和地面交接的画面,景象浑茫大气,在写景中融合了诗人穷且益坚的骨气。又如《登高》的颔联“无边落木潇潇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有异曲同工之妙。另外《旅夜书怀》的颔联,《登岳阳楼》的颔联,《登楼》的颔联,《江村》的颔联等,都极具画面感。

    六、手法巧妙。比喻、双关、反语、象征、用典等手法的运用能聚合更多的信息,从而使语言表达更加凝练。如《旅夜书怀》中的颈联“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采用反语修辞,表现官场失意、志不得伸的牢骚,颇有苦涩的意味。

    七、意象密集。列锦是使意象密集的重要手段,如“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之类。《登高》首联“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虽非列锦,意象同样频密,渲染了凄清、悲凉的氛围,有力烘托了诗人的愁苦心境。

    律诗语言凝练的成因还有其它因素,比如省略,比如单音节词的运用,比如力避语词的重复(偶有例外),但主要是以上这些技巧。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律诗语言的凝练是怎样炼成的?——以《杜甫诗三首》为例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qhkpfhtx.html